首页 > 编辑推荐 > 城市视点 > 正文
新风 | 雷鸣:用声音为视障人士铺一条“文化盲道”
2022-03-14 09:31:09   浏览次数:1811

“早上好!听众朋友们,欢迎收听通过中波954老朋友广播和FM89同步直播的《民情热线》节目……”每个工作日早上的七点半,准时通过电波向听众问候的人就是杭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FM89杭州之声)首席主播——雷鸣。


2001年,雷鸣从新疆来到杭州,进入杭州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他主持的《民情热线》是浙江省最早开设的政风行风监督类节目之一,自 2004年6月21日开播,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不仅是政府职能部门与百姓之间的“连心桥”,也是杭州广播界“最高效的民生投诉处理平台”,更实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投诉处理情况100% 可追踪。在繁忙工作之余,雷鸣还把一腔热情投入到公益事业中。2010年开始,他成为无障碍电影讲解的志愿者,用声音为视障群体打开了一片多彩天空。



发起公益,让电影走进盲人的世界


无障碍电影指的是专门为视障者撰写电影解说脚本,然后由讲解者在影院播放电影的同时,利用影片对白的间隙,插入对电影画面、人物和情节的剧情解说,让光影镜头转借语言化作灵动的画面呈现在视障者的脑海中。


雷鸣做无障碍电影讲解是从一个热线电话开始。2010年,电影《阿凡达》火遍大江南北,原江干区盲人协会主席钱俊“眼馋了”。他拨通杭州之声热线电话,请雷鸣描述电影画面。雷鸣的转述为钱俊展示了一个只能在脑海中存在的奇幻世界。“如果有人能像你这样讲,我一定可以很好地理解电影。”钱俊当即邀请雷鸣给视力障碍者讲当时火爆银幕的《唐山大地震》。


2010年10月20日,在杭州广电中心的千米演播室,雷鸣第一次坐在200多位盲人中解说电影。首场电影讲解十分成功。电影讲完,人们起立,久久不愿散去,掌声经久不息,雷鸣的眼眶湿润了——他感受到了心灵相通的力量。活动结束,杭州市盲协原主席夏正林拉着雷鸣的手,激动地说:“我从没这样真正理解过电影。之前都是先去电影院听,听不懂的地方回来问亲友。通过你的讲解,我在两个小时里真正理解了这部电影。”


从那时起,雷鸣决定发起“为盲人讲电影”公益项目,这也是“无障碍电影”公益项目的雏形。




演绎“色彩”,用声音传递光明


讲无障碍电影,雷鸣有自己的技巧。他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将电影人物、画面描述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直入人心。“刚开始的时候我想得比较简单,认为写脚本跟我们做电台节目写大纲一样,无非是给大家做些描述,就像解说球赛一样。但后来发现写大纲不行,电影是连续的,我要卡时间,否则很容易抢台词或者影响演员的对话。”在解说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地震》时,雷鸣就打磨了两个多月,手写了几万字的脚本。


通常雷鸣撰写一部150分钟的电影解说稿,需要花4500分钟去准备。比如,2021年春节档最热的电影《你好,李焕英》,雷鸣看了15遍,根据剧情、人物对白等,掐准时间,进行多次模拟解说。电影里有一些很小的细节,通过雷鸣的讲解,盲人朋友听懂了,露出了会心的笑容。雷鸣说:“这种小细节让我非常明确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悦,收获我作为一个志愿者的成就感。”




让温暖的声音传得更远


除了现场讲解电影,雷鸣在“喜马拉雅”“蜻蜓FM”等客户端注册了账号,让更多的视障朋友“听”到电影。他还通过整合媒体资源,将《民国往事》《这里有故事》等一些受到视障人士喜爱的广播节目上传到网络,服务更多视障人士。


雷鸣也是杭州市残联开展的“那些年,感动我们的好声音”活动的发起人之一。该项目携手市助残服务总队、大专院校志愿者,成立两支志愿服务队:一为无障碍电影讲解队,二为有声读物录制队;组织开展“讲电影”培训、送影讲解、录制有声读物等活动,刻录了1750多张光碟、300个U盘无偿捐赠给全市盲人、盲校学生及市、区、街道三级图书馆,受到广泛欢迎。


11年来,雷鸣共撰写电影解说稿130余万字,讲解电影100多场,总时长15000多分钟,将无障碍电影送到杭州各地及周边地区,还培养了一批志愿者。


2019年,雷鸣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个人”。2021年,雷鸣被评选为浙江省“道德模范”。“2010年,当我第一次坐在视障人士中间,用声音帮他们打开了一扇窗时,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我知道我找到了可以做一辈子的事。”雷鸣说,他要把这份志愿服务工作长长久久地做下去,他相信无障碍电影这条路在杭州这座温暖的城市会越走越宽,也会在更多城市生根发芽和壮大。



编后语


通过无障碍电影讲解推动文化共享是一份公益,也是共同富裕路上不可或缺的记挂。雷鸣用温暖的声音“传递”色彩,让视障人士同样可以“看”电影,也让城市更多了一份温情。11年来,130余万字电影解说稿,100场的电影讲解,15000多分钟的总时长,这些数字见证了一位党员的坚持和付出,带动了更多人的参与。愿这些做法蔚然成风,更好地满足视障人士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铺筑一条通往心灵的“文化盲道”。



作者:陆琦 郑莉

本文刊登于《杭州》杂志2022年第2期

投稿信箱:hangzhouzazhi@163.com

排版编辑:毛婷

《杭州》杂志社 版权所有    开创网络 技术支持    浙ICP备09038607号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E座9F    办公室电话:0571-85175159    E-mail:hangzhoutpw@163.com
Copyright © 2017 Powered by www.pich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杭州杂志”

扫码关注“杭州图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