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流淌的大运河 奔腾的新时代
2025-02-28 21:42:58   浏览次数:965

文 | 任日莹

悠悠运河,以水为脉,千年传承,福泽众生。
绵延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
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202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
功十周年。十年来,杭州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让大运河水清岸
绿、流动生机。同样的,十年来,流淌的大运河滋养着沿岸的土地,涤荡
出城市发展的脉络,为融合与创新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

“生态之河”——在守护中寻求更大公约数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扬起的“沙尘”却让碧水一度蒙尘。大 运 河 畔, 曾 有 始 建 于1950 年的浙江第一个大型国有企业 —— 浙江麻纺织厂,始建于1957 年的浙江第一家现代化钢铁企业 —— 杭州钢铁厂,还有始建于 1983 年的长江以南第一个联片供热站 —— 杭州热电厂。
直至二十一世纪初,大运河因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怎么办? 2003 年,杭州成立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创新推出“综合保护”理念,以“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为核心思路开展工作。2006 年,杭州运河综保工程一期完工后,大运河重现清流。次年,运河综保工程二期启动。在后来的一系列综保行动中,杭州市将大运河100 多条支流的污染治理问题提上日程,仅 2014 至 2016 年,一举投下 53.5 亿元,拔了大运河岸上污染的根子,至2020年,大运河(杭州段)整体水质状况达“优”。
2014 年 6 月 22 日,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 46 个世界遗产项目。这一重大事件,叠加影响了大运河的治理走向。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走向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
同年,杭州出台《杭州市京杭运河“河长制”工作方案》;2017 年 5 月 1 日,《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成为大运河沿线 27 个遗产城市中第一部运河遗产保护地方 性 法 规;2019 年 1 月,《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获得批复 , 成为后申遗时代国内首例获地方政府批复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定保护管理规划;2021 年 1 月 1 日,国内第一部关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省级地方性立法 ——《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
至此,“地方法规—保护规划—工作章程”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体系正式形成。持续开展的运河综合保护工程,让生态治水、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在此过程中,京杭运河不仅成为杭州打造“中国大运河文化核心展示区”的重要载体,更成为串联“钱江新城”、支撑“繁华武林”、撬动“大城北”发展战略的中心轴线,成为城市发展布局的战略纽带。
如今,小河直街掩映在自然文艺的气息之中,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清末民初沿河民居建筑以及大量近现代工业遗存,在综合保护理念下,300 多户运河人家枕河而居,100多家各业态商户繁荣依旧。它们,都成为了大运河综合保护、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
“我们将站在更高层面进行保护,同时也要将保护和传承、利用结合好,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将运河的价值更好地植入到空间形态中,向公众进行更深入的传达。”在杭州市京杭运河 ( 杭州段 ) 综合保护中心主任房友强看来,一系列综保工程的接续开展,使大运河的生态全面优化,空间形态正在全方位重塑。
在推进“生态之河”建设过程中,杭州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了自然与遗产的有机更新,这不仅为大运河保护提供了根本的实践依据,更凝聚了全社会有关“大运河”的共识,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对未来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之间,这条绵亘南北的千顷碧波,源源不绝焕发生机活力。


“活力之河”——在创新中催生新质生产力


在杭州城市发展进程中,大运河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过去,运河之上,船只往来如梭,人声鼎沸、商贾云集,大运河滋养着沿线城市的千年富庶。从时空角度回望,运河源源不断为不同时期的杭州注入“新鲜血液”。

从漕运到工业枢纽,眼下更不断拓展着大运河经济的新版图。

如果把西湖、大运河的保护比喻成“玉”,那么其周边的建设发展更像是“金”。大运河文化遗产和景观的保护和

提升,同样为吸引人才、资金、产业向杭州集聚创造条件,并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城市发展的成果,又往往会反哺文化遗产,实现更高水平的开发保护。
早在 2007 年,为了响应杭州“退二进三”、优化产业结构的重大布局,杭州重机厂搬往临安,原地块就已经开始了“杭州新天地”的涅槃之路。如今,在这个沉寂许久的工业遗存之上,诞生了一片新的商业热土 ——新天地活力街区。
“秉承运河文化‘活态性’和‘融合性’的特点,经过十年的发展,新天地已经建设成为运河边的一座璀璨‘皇冠’,白天创业,晚上潮玩,这里是个有 5万常住人口的 24 小时不夜城。”杭州新天地太阳演艺总经理夏小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不 久 前,《 杭 州 市 大 城北地区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发布。围绕“大运河文化创意示范区”总体发展定位,以运河为底色的“大城北”将更“新”,未来三年累计完成投资将超过1000 亿元。由此,新一轮城市有机更新的号角已经吹响。
大运河杭州段的南端,同样开启“文明之变”的还有萧山。两年多时间,萧山区的东巢艺术公园已策划了 300 多场文艺潮流活动,吸引一众年轻人前来聚首;杭州大运河萧山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传承、保护和利
用,正形成一股人文经济的新势力。2023 年,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 ( 临平运河 ) 顺利通航,这条全新的“黄金水道”带来了快速增长的集装箱订单量。这些集装箱,带着 600 多家来自钱塘、临平、萧山、海宁、柯桥等地企业的货物,一路北上,汇入江海,去往海外。
与杭州同向发力的,还有运河两岸其他城市。湖州,依托高等级航道和高效率港口,聚集了汽车整车制造、新型建材、木地板、金属管道等多个百亿级临港产业;淮安正在进行的盐河航道整治工程,旨在“借港出海”,为苏北乃至淮河流域打通一条走向国际、奔向海洋的“水上高速路”,实现京杭大运河、淮河等内河航道和连云港疏港航道的直接对接……大运河沿线城市之间的协作分工、相互成就,让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高地,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共同体。
回望大运河最初“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的使命愿景,如今已基本实现。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运用更为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以更现代的形式呈现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这些探索,也让大运河充满未知的无限可能。“充分发挥‘文物 +’杠杆效应,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与旅游、教育、科技、文创等深度融合,通过文物活化利用促产业、扩消费、增就业,丰富公众历史文化滋养,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双轮并驱。”浙江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陈广胜在全省文物大会上说。

后申遗时代,大运河及沿线城市历经沧海巨变,实现古韵焕新。这千年的文脉、奔竞不息的河水,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将流向更广阔、更遥远的未来。


“人文之河”——在融合中传播中国声音


大运河——一本厚重的书,一首流动的歌,一种承载中华文脉的深厚渊源。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里,大运河文化的引领性、多元性、创新性、开放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致认同。作为起始和终点的北京、杭州两座城市
以及运河沿线城市,通过不断扩展的“友谊之桥”,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搭建起更多世界级的
运河文化交流载体。
2019 年,杭州举办了首届京杭对话,并约定两市每年轮流主办京杭对话活动。此后,浙江图书馆文澜阁本《四库全书》重返“发源地”北京、京杭顶级艺术家在杭州运河百年戏院开展雅集对话等活动不断开展,续写着大
运河上的壮阔诗篇。
2021 年 6 月 21 日,由杭州出品的 6 集纪录片《我与大运河》在央视首播。从策划、拍摄到后期制作,历时四年,总行走里程10 余万公里。主创团队踏访了大运河流域的 27 座城市,记录了24 个人物与大运河不同维度的故事。杭州画家吴理人,花费 10年时间,用笔墨绘就了一幅运河变迁的“百米长卷”;钢琴家郎朗说“他从运河的韵律中找到了与世界同频共振的节奏”,以郎朗命名的艺术空间建筑坐落于拱墅区大兜路历史街区。
一座城、一个人,一条河、一种命运,行走和生活在运河两岸的人们,共同印证“连接”与“流动”的重要性,一批批与大运河相关的文艺作品相继诞生。以时间为轴,以文明创造、工程智慧、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纪录片《大运河之歌》深入挖掘大运河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聚焦党员干部路长河勤政实干的政治品格,多维度讲述了新时代运河沿岸人民开启新征程的故事;持续推进的《大型活态线性遗产保护模式研究——以大运河杭州段为例》《京杭大运河海外图像整理与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用理论成果丰富运河的文化内涵,构建真实而独特的运河文化印记。
近日,来自中国、埃及、阿联酋、沙特等国的 20 多位青年诗人,携手走进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和杭州手工艺活态馆。他们在博物馆观赏“沟通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变迁与影响”“因河而兴:大运河与杭州城的故事”等展陈,欣赏琳琅满目的藏品,共同走进手工艺活态馆,体验剪纸、酱染扇等传统手工艺制作。
“我从北京到了杭州后,看到的运河是繁忙的,也特别有活力。”2024 京杭对话“千年运河千里行”采风团成员之一、美籍媒体人 James 说,他眼中的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文化智慧之河,也是一条联接世界的友谊之河。
700 多年前,马可·波罗沿着京杭大运河到达杭州,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十年来,杭州通过文化与旅游、生态、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动古老文脉的活化利用,让世界聆听关于运河的中国声音。

《杭州》杂志社 版权所有    开创网络 技术支持    浙ICP备09038607号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E座9F    办公室电话:0571-85175159    E-mail:hangzhoutpw@163.com
Copyright © 2017 Powered by www.pich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杭州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