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标题 |
千年宋韵 吴越寻踪 |
参评 项目 |
系列报道 |
|||||||
字数 时长 |
代表作: 吴越史诗,具有创造意义的“城市化革命”(3600字) 文物观止 一脉风华——访吴越文化博物馆馆长(2500字) 吴越这部大戏,临安如何唱响?(3100字)
|
体裁 |
通讯 |
|||||||
语种 |
汉语 |
|||||||||
作者 |
集体(韩一丹 何乐乐 楼玮玥等) |
编辑 |
集体(韩一丹 何乐乐 楼玮玥) |
|||||||
原创 单位 |
《杭州》杂志社 |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
《杭州》杂志、杭州杂志微信公众号 |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2024年第21期(总第691期)“视点”栏目第8页至37页 |
刊播 日期 |
2024年11月15日 |
|||||||
新媒体作品 网址 |
https://mp.weixin.qq.com/s/Gzi9ipilaYUdcPKTwh_UPQ |
是否为 “三好作品” |
否 |
|||||||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
2024年10月,吴越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就现象级爆火出圈,开馆大展对外展出的350件(套)馆藏中有150件一级文物,分量之重吸引全国文博爱好者前往打卡。《杭州》杂志抓住这一热点聚焦时刻,推出“千年宋韵 吴越寻踪”系列报道,采访吴越文化博物馆馆长、临安区相关负责人、杭州歌舞剧院院长,并邀请杭州师范大学吴越文化研究所、钱镠文化研究会等专家撰稿,并通过研究考古、宗教等专业文献盘点梳理吴越国地上遗存,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呈现了五代吴越国对杭州城市形成、经济发展、文化积淀的影响以及对现代治国理政的启示,为《文化中国行》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视角,每篇文章都极富深度。 |
|||||||||
社 会 效 果 |
本系列报道在杂志和微信公众号号发布后,引发了社会对吴越文化的关注和兴趣,系列文章也被多个公众号转载,社会效益不断扩大。吴越国虽然只是历史一隅,但对于浙江和杭州城市格局和人文精神的形成至关重要,堪称“高光时刻”。杭州弘扬宋韵文化,吴越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系列报道以组合拳的方式,向公众揭开了吴越国的神秘面纱,兼具科普性和研究性,助推了后续吴越文化的研究和弘扬以及杭州文旅产业的发展。 |
|||||||||
传 播 数 据 |
新媒体传播 平台网址 |
1 |
https://mp.weixin.qq.com/s/Gzi9ipilaYUdcPKTwh_UPQ |
|||||||
2 |
https://mp.weixin.qq.com/s/robPfVG29e0YejLmisQ41A |
|||||||||
3 |
https://mp.weixin.qq.com/s/Lq29b-ROddZQKje4dBDN5g |
|||||||||
阅读量(浏览量、点击量) |
10000+ |
转载量 |
700+ |
互动量 |
150+ |
|||||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
吴越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钱王治国精神对现世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该系列报道聚焦社会热点,深入挖掘史实,通过详实丰富的组合报道,揭秘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文化细节,文化传承意义重大,并被临安发布、吴越文化博物馆等多个媒体平台转载,具有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5年 4 月 7 日 |
作品 标题 |
世遗十年 运河新韵 |
参评 项目 |
系列报道 |
||||||||
字数 时长 |
代表作: 流淌的大运河 奔腾的新时代(3700字) 向“新”提“质”:大运河畔崛起一座“未来城”(2700字) 富义仓与它的三代匠人传奇(3700字) |
体裁 |
通讯 |
||||||||
语种 |
汉语 |
||||||||||
作者 (主创人员) |
集体(章湧 王幸芳 任日莹 张佳瑶等) |
编辑 |
集体(章湧 王幸芳 任日莹 张佳瑶) |
||||||||
原创 单位 |
《杭州》杂志社 |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
《杭州》杂志 |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2024年第14期(总第684期)“视点”栏目第10页至25页 |
刊播 日期 |
2024年7月30日 |
||||||||
新媒体作品 网址 |
https://mp.weixin.qq.com/s/hZEZUgYX56tGxilmYF7eOQ |
是否为 “三好作品” |
否 |
||||||||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
“世遗十年 运河新韵”系列报道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政策文件和相关文献,结合对多位专家的采访,全面梳理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脉络、文化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与利用。文章详细描述了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来,杭州市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本刊采编团队通过深度思考,将大运河的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展现了大运河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多重角色和深远影响。 |
||||||||||
社 会 效 果 |
“世遗十年 运河新韵”系列报道通过深入剖析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唤起了公众对运河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意识。杭州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其在大运河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不仅为其他沿线城市提供了借鉴,也提升了杭州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影响力。文章强调了大运河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中的多重作用,激发了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了杭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有机更新方面的全面发展。 |
||||||||||
传 播 数 据 |
新媒体传播 平台网址 |
1 |
https://mp.weixin.qq.com/s/hZEZUgYX56tGxilmYF7eOQ |
||||||||
2 |
https://mp.weixin.qq.com/s/zN8OGQ_HsPCyi1yiWjVAQQ |
||||||||||
3 |
https://mp.weixin.qq.com/s/GfFPng74uzyhIZdASY6aqA |
||||||||||
阅读量(浏览量、点击量) |
|
转载量 |
|
互动量 |
|
||||||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
“世遗十年 运河新韵”是一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优秀系列报道。采编团队通过丰富的故事和资料,全面展现了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与现代价值,特别是在杭州的保护与利用实践。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针对性,成功地将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展现了杭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与活力。
签名:(盖单位公章) 2025年 4 月 7 日 |
作品 标题 |
从“杭州出发”到“世界共享”,数贸会何以潮涌钱塘? |
参评 项目 |
重大主题报道 |
||||||||
字数 时长 |
3800字 |
体裁 |
通讯 |
||||||||
语种 |
汉语 |
||||||||||
作者 (主创人员) |
韩一丹 何乐乐 |
编辑 |
韩一丹 何乐乐 |
||||||||
原创 单位 |
《杭州》杂志社 |
发布端/账号/媒体名称 |
《杭州》杂志、杭州杂志微信公众号、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微信公众号 |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2024年19期(总第689期)“视点”栏目第12页至第17页 |
刊播 日期 |
2024年9月15日 |
||||||||
新媒体作品 网址 |
https://mp.weixin.qq.com/s/HWUNHVzKm1iPGuDer3yBGg |
是否为 “三好作品” |
否 |
||||||||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
2022年,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在杭州横空出世;2024年,数贸会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与广交会、进博会一起列入国家战略。数贸会为何在杭州发端?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市商务局,深入挖掘数贸会背后的故事和遇到的挑战,获取一手材料,也现场采访了国内外参会企业,听他们讲述自己和数贸会的故事。从设立浙江省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到创立数贸会,再到上升到国家级展会……数贸会的从无到有、迅速成长,都离不开杭州以“先行者”的思维,稳步走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前列。本文兼具深度和可读性,通过连续三年举办数贸会,杭州将世界各国紧密连结成一个共同体,正在书写“数字丝路”的新篇章。 |
||||||||||
社 会 效 果 |
数贸会对杭州、对浙江、对全国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是全球数字技术的主秀场,也是数字贸易趋势的风向标,提升了我国在数贸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传统贸易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后亚运时代”的杭州,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国际“赛”“会”之城,数贸会是世界眺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本文让广大读者深入详细地了解数贸会这一国家级展会的由来和重要意义,对数贸会的深度报道,也彰显了杭州敢想、敢试、敢创的城市精神和“数字经济之城”的建设成果,兼具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
||||||||||
传 播 数 据 |
新媒体传播 平台网址 |
1 |
https://mp.weixin.qq.com/s/HWUNHVzKm1iPGuDer3yBGg |
||||||||
2 |
https://mp.weixin.qq.com/s/WkxmmK2kxhpZL4B-wPRZ_w |
||||||||||
阅读量(浏览量、点击量) |
1000+ |
转载量 |
120+ |
互动量 |
|
||||||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
本文揭秘了数贸会起源和发展背后不同寻常的故事,展现了意大利罗马推介会等诸多细节,在数字贸易风起云涌的当下,给出了一份“何以杭州”的答案。未来数字贸易将如何发展?未来杭州还有多少可能?文章采访详实、视角多维、意义深刻,值得反复回味和思考。
签名:(盖单位公章) 2025年 4 月 7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