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杭州“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专题报道
2024-03-22 09:25:19   浏览次数:1425

“一流杭州”锦绣繁华新天堂

 

/韩一丹

 

 

“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杭州,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对于杭州,习近平同志知之深、爱之切,曾先后55次深入实地考察调研,寄予“四个杭州、四个一流”的殷切期望,赋予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的城市定位,指导推动“八八战略”在杭州的深入实践,为杭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一座国际范、时尚潮、江南韵、未来感的人间新天堂正跃然升起。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捷表示:迈向新时代新征程,杭州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在“八八战略”指引下继续团结奋斗,强力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以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激发新动能、释放新活力,扎实推进“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系列变革性实践,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浙江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中展现头雁风采,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

 

古今辉映,彰显东方文化魅力

6月15日,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亚运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成功采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之光,穿过岁月时空,点燃新时代的亚运圣火,赓续不竭的体育精神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美好信念,从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传向世界、爱达未来。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烟柳画桥、十万人家……千百年来,杭州以“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享誉四方,勾留下无数文人墨客,营造出世代名城繁华。历史文化名城,是刻在杭州骨子里的印记。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杭州的文化传承、遗产保护、城市建设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擘画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蓝图。

2002年,西湖成为国内首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西湖和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启动,从那时起,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将西湖和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提升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从此,游人多了一处“世外桃源”;2005年,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实施,形成了以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有机更新融合发展的“杭州模式”,城市记忆得以保留,名城韵味愈发浓郁。

2011年以来,西湖、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先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三世遗”城市;设立“良渚日”和“西湖日”,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实施,西湖龙井和径山茶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人类非遗”,杭州再次奏响古今辉映的交响乐章……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从抢救性保护到有机更新,再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在杭州被一步步激活点燃!

拥有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动漫之都、世界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等“金名片”,典籍中的杭州、文物中的杭州、遗迹中的杭州、创意中的杭州,全方位展现着历史与现实交汇、现实为未来注解的东方文化魅力。

 

拥抱数字,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ChatGPT横空出世,让人工智能站到了时代“风口”。6月10日,2023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在杭开幕,中国工程院戴琼海院士、麻省理工学院MaxTegmark教授等40位中外院士领衔近300位产学研专家,共话人工智能和相关领域未来发展。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杭州是最早“拥抱”数字的城市之一。2003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杭州调研时,为“天堂”杭州调整内涵:过去是“风景天堂”“西湖天堂”,下一步是“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

2006年,锚定“天堂硅谷”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2012年,成为全国首个免费开放Wi-Fi的城市;2013年,全国首个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中国(杭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园;2014年,加快发展信息经济和智慧应用的“一号工程”正式拉开大幕……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杭州在全国率先布局数字经济,勇当开路先锋。

“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在杭州点击鼠标,联通的是整个世界。”2016年9月3日,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如此推介杭州。

牢记嘱托,杭州更加坚定有力地向着“数字经济第一城”高歌猛进:培育了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全国知名特色小镇;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汇集了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及2个大科学装置的城西科创大走廊孕育而生;培育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网易等一批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成功打造智能物联、智能制造、智能健康等标志性产业集群;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连续20年居全国第1;人才净流入率连续6年居全国第1;创新指数位居全球100个科技集群第14位……杭州综合实力争先进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指数不断攀升、内外循环深度融入、“双创”氛围日益浓厚,辐射出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

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从2100亿元起步,2015年一跃成为全国第10个突破万亿元的城市。2022年达18753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4、副省级城市第5、大中城市第9。2022年,杭州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1.6万亿元,实现增加值507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超过27%,占全省比重57%。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成为发展主旋律,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让万物和谐生长,滋养出杭州活跃的市场、富足的生活、活力的气质。钱塘自古繁华,而今更胜辉煌!

 

向绿而行,绘就幸福生活底色

6月12日深夜,巴黎传来消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5次会议审议,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22日—27日在中国杭州举办。这将是此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也是首次在亚太地区举办。在MAB专家看来,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杭州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

绿,是杭州的底色,从西湖、西溪到“三江两岸”,绵延三百多公里的生态长廊,让市民移步见绿;绿,是杭州的风尚,公共自行车、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水上巴士,让出行变成风景;绿,是杭州的活力,推进低碳产业蓬勃发展,让城市更具魅力。

2006年,杭州以“五水共导”为治水理念引导城市发展,将江、河、湖、海、溪“五水贯通”,让杭州成为了一座浸润人文底蕴的“东方威尼斯”。以“五水共导”为主题的杭州馆,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为最佳城市实践馆,向世界展现了杭州“傍水而居、滨水而憩、依水而作”的美好生活。

2014年以来,杭州通过“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等组合拳,让碧水蓝天重现“天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桂冠不绝而来。成为省会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成为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持续居全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首位……“绿色”绘就了杭州城市幸福生活的生态底色。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考察时强调,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统筹全域推进,85%以上乡村建成为美丽乡村;累计建成绿道约4700公里,基本实现“主城范围5分钟可达绿道网”;千岛湖配供水工程顺利通水,市区居民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农夫山泉”;建成四级生态规划体系,是全国最早编制生态文明规划的副省级城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个……20年来,杭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的殷殷嘱托,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奋力推进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的生动实践。一幅“西湖繁星、钱塘碧水、天目叠翠、江南净土”的新画卷,在杭州大地渐次展开。

 

大气开放,绽放名城的国际范

阿里系、浙商系、海归系、浙大系,一直以来被誉为杭州创新创业“新四军”,然而近两年来,还有一支队伍日益崛起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外国创业者。

瑞士小伙Lucas,中文名叫鸿志远,2007年从瑞士日内瓦来到了“东方日内瓦”杭州。16年里,他从一名银行工作者成长为两家创业公司的CEO。他创办的Nihub,成为为海外创业者提供资源整合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在中国落地和孵化企业项目的创新创业平台。默罕默德·萨万是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际知名工程学家。2019年,他带着一支20多人的科研团队加入西湖大学。在他看来,杭州优越的人才生态环境,值得他“万里奔赴”。

随着亚运临近,杭州的外籍人士日益增多。除了创业者,在国际化学校、在医疗服务机构、在志愿服务爱心驿站,都闪动着他们的身影。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的英语口语水平,一批外籍志愿者老师每周五晚上定期开展英语角活动,并为新入住的外国朋友答疑解惑。在他们眼里,杭州宜居的生活环境、开放的人文氛围具有强大的“引力场”,吸引着他们不仅自己扎根杭州,还呼朋唤友“组团”来杭州。

“杭州不应当仅仅是浙江的杭州、中国的杭州,也应当是亚洲的杭州、世界的杭州,杭州要有世界一流的标准、世界一流的业绩、世界一流的胸襟和气魄,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07年,习近平同志就对杭州提出了“四个杭州、四个一流”的殷切期望。

2008年,杭州将建设国际化城市写入城市发展战略,打造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通过加大国际产业合作、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出台国际人才引入政策、举办国际论坛、建设国际机场等举措,逐渐让世界看到这座被马可·波罗誉为“最美丽华贵的天城”,正蝶变为一座“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东方品质之城。

2015年9月16日,杭州获得第19届亚运会举办权,成为继北京和广州之后第三个举办亚运会的中国城市,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杭州。2016年,杭州再次迎来高光时刻,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相聚杭州,共商世界经济合作大计,发表了杭州宣言。G20峰会和亚运会,如同有力的“撬动点”,将杭州迅速推向世界舞台,使杭州的全球知名度得到了“裂变式”提升。杭州将G20杭州峰会闭幕日9月5日,设立为永久性节日“杭州国际日”,一座“别样精彩、独特韵味”的世界名城风采初现。

成为“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牵头城市,入选全球15个旅游最佳实践样本城市、全球百强会议目的地城市、全球首个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云栖大会成为全球数字行业风向标……杭州国际化开放水平大幅跃升,在全球城市指数(GCI)排名由2015年的第113名,快速上升到2022年的第79名,连续8年保持进位态势。历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经受住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考验,杭州开启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征程,将奉献给世界一个锦绣繁华的人间新天堂。

“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从“跨江发展”到“拥江发展”,从“人间天堂”到“峰会之地”“亚运之城”,20年来,杭州的城市格局发生巨变,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全方位跃升。正如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绿水青山的自然风貌、诗画江南的人文底蕴、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杭州吸引着世界对这扇“中国窗口”凝神驻眸。

 

 

 

 

数字聚力,双创天堂竞自由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一

/杨佩佩

 

20年跨越,巨变之中、亦有不变。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赋予浙江一把量身定制的发展“金钥匙”——“八八战略”。理念指引、规划先行、蓝图铺就……20年一以贯之践行“八八战略”,杭州以改革创新之势,转变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蝶变升级,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无限活力,迎来城市全方位深度变革——新兴事物持续井喷、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指数不断攀升。

 

 

筑战略之基

数字布局激发产业活力

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加快,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当时一路领跑的杭州,全市生产总值刚刚突破两千亿大关,但仍面临着市场化程度偏低、外向度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低散乱”等“成长的烦恼”。

2003年4月2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杭州调研时指出,杭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不能简单地搞重工业。他为“天堂”杭州调整内涵:过去是“风景天堂”“西湖天堂”,下一步是“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

高瞻远瞩、举旗定向。这是挺立时代潮头、紧扣时代脉搏的深入研判,透露出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战略敏锐,以全球站位和世界眼光强调进一步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正是这一论断,引领杭州创新发展思路,逐步突出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导向,在全国率先布局数字经济,块状经济向集聚区升格,“低散乱”向“高精尖”升腾,为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塑造了杭州制胜未来的先发优势,全市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2099.77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18753亿元。

世界经济格局,因“数”而变。20年来,杭州不断在数字浪潮中奋楫争先、活力迸发——21世纪初,杭州率先在商务经济领域内对新型贸易方式创新探索、先行先试;2008年5月29日,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授予杭州“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称号;2011年,杭州提出十大特色产业。随后,杭州率先意识到,数字经济不仅自身是新兴产业,而且还能渗透到千行百业,赋能实体经济。于是,杭州在2014年提出以“发展信息经济、推进智慧应用”的“一号工程”,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敏锐地抓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

其力已聚,其势渐成。2018年,杭州提出建设“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向世界宣告发展数字经济优势产业的决心和信心。正是这一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万亿元。

杭州深谙领跑之道,坚信数字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具成长性、爆发力、牵引力的种子。如今,杭州数字产业蓬勃发展、硕果累累:数字安防产业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电商平台交易量和第三方支付能力全国第一,入选全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22年已达5076亿元,占全市GDP的27.1%,占全省比重约57%。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在杭州,在线娱乐、远程医疗、无人酒店等智能化服务新模式蓬勃发展;培育出头部直播电商、多频道网络服务机构70余家,网络零售额年增长率高达20%。而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杭州致力于深化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改造,积极探索“互联网+制造”,率先走出了一条从“机器换人”到“工厂物联网”、再到“企业上云”“ET工业大脑”“未来工厂”驱动的智能制造发展之路,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连续多年全省第一。

发展数字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同强链补链延链,加快形成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2年5月,杭州提出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今年,杭州又发布了《杭州市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当下,杭州正在向“产业集群”发力,做强做优临空经济示范区、城东智造大走廊、“中国视谷”“中国数谷”等产业平台,持续做优做强数字经济,往“高”攀升、向“新”进军、以“融”提效,加快打造产业兴盛的“新天堂”。

 

谋创新之业

筑巢引凤释放双创活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于创新创业,杭州从来都是慷慨的。

贝达药业创始人丁列明,被全中国肺癌患者誉为现实版“药神”。穿越创新药研发的“罗布泊”,做老百姓用得起的靶向药——这段创业传奇,就滋生在杭州这片土地上。

当丁列明回顾自己的创业史,他深感选择在杭州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扎根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择。“2008年,‘埃克替尼’二期临床试验结束准备上三期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我们面临资金周转困境。那时候正是依靠杭州市政府给予的帮助,我们才挺过了最困难的时刻。”

在杭州,只要有梦想,便可以在这片创新沃土上尽享阳光雨露。无数创新企业和创客们在这座造梦之城里扎根生长,书写逐梦的传奇。

依托“政策、人才、平台、资本、环境”五位一体双创生态体系,杭州的土壤有了一种创新赋能的属性,如今平均每天大约诞生700多个市场主体,每100个常住人口中大约就有13个市场主体。截至2022年,杭州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人才、海外人才、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人才在哪里,创新力就在哪里。2018年初,杭州迎来了令人心潮澎湃的国之重器——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CHIEF)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建设,这也意味着浙江省国字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迎来零的突破。

国之重器的所在地——城西科创大走廊,正是杭州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无数“奇迹”诞生于此。这片东西绵延39公里、总面积398平方公里的科创热土,集聚了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西湖大学等重量级的科创重器;吸引了无数高新技术产业,拥有高密度的人才构架,全杭州的“智库”几乎都汇聚于此。高能级平台建设是杭州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之地、全球科技创新版图重要一极的关键基石,城西科创大走廊犹如一把“创新钥匙”,正在激活杭州发展的源动力。

好风景里藏着创新力——以海归系、浙大系、浙商系、阿里系为代表的“新四军”异军突起,成为杭州创新创业的逐梦人;从创业引导基金“四两拨千斤”到民间投资成为杭州投资增长主力军;从初创企业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不断引领行业变革;从众创空间、孵化器到特色小镇,专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呈现“雨林式生态”;从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到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杭州在全省、全国城市竞争格局中的“前列”地位日益凸显。

“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杭州力争将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用于科技投入、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15%以上,率先转入更高水平创新发展轨道,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扬改革之帆

打破梗阻重塑制度活力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改革攻坚是破解和制约创新深化体制机制的“清障车”,而“八八战略”的第一条,便是指向深化改革,强调“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在这浩荡的改革大潮中,杭州无疑是勇向涛头立的“弄潮儿”。构建更高水平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从来路看前路,杭州始终锚定改革目标,起而行之、行而不辍。

“有效市场”要求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和服务要更加到位,而“有为政府”强调刀刃向内,致力破除传统路径依赖、固有惯性思维和体制机制弊端。近年来,杭州改革重心已从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再造上升到环境和制度体系的自我完善,其中营商环境尤为重要。

截至2022年,杭州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已连续20年蝉联全国首位。民营企业活跃的原因是什么?从实践经验来看,营商环境比要素成本更加重要。

近年来,杭州致力于将营商环境做到“顶配”。2021年,杭州成为首批6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杭州连续四年蝉联第一。然而,改善营商环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随着浙江打响“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最多跑一次”和数字化改革,杭州坚持刀刃向内和群众视角,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实现商务成本和交易成本最低,使得民营企业经营业务更加开放;出台全国最优的民营企业发展政策并与时俱进,不仅使杭州成为中小微企业繁殖孵化和蓬勃发展的高地,更是民营企业总部的集聚地;深化资源要素配置改革,抓好“一件事”改革,推动金融、保险及投融资机制改革;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全国“最讲信用的城市”;健全企业、企业家司法权益保护制度和个人声誉产权保护机制;先后研究制定了150项改革任务,包括建设“亲清在线”惠企政策超市,打造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系统,推动涉企信用信息向金融机构依法开放共享……

今年7月1日,《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浙江省域内第一部关于营商环境方面的地方立法。条例不仅为杭州公平、公开、高效、信用、包容的营商环境保驾护航,更是给予各类市场主体一颗发展的“定心丸”。

20年,杭州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人到半山,唯勇者胜”,如今杭州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力全面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杭州发出铿锵誓言,将牢牢牵住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牛鼻子,真刀真枪推进更深层次改革,不断向“力争全国最优、对标国际一流”进发。

拥抱未来,别样精彩国际杭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二

/韩一丹

 

“杭州不应当仅仅是浙江的杭州、中国的杭州,也应当是亚洲的杭州、世界的杭州,杭州要有世界一流的标准,世界一流的业绩,世界一流的胸襟和气魄,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1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为杭州擘画了“四个杭州、四个一流”的大格局。如今,站在钱塘江畔城市阳台,身后是“日月”同辉,南眺是“七星”闪耀,极目开阔,大气磅礴,不由让人感叹:钱江奔涌比肩西湖多娇。

 

格局开放,江河湖山在城中

千百年来,人们来到杭州,总爱围着西湖转。“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州,山水资源得天独厚,但也有着明显的短板。国际上的大都市都是多中心化空间布局,而杭州一直是以西湖为中心“摊大饼”,把城市一圈一圈往外扩。

20世纪90年代,一些城建专家提出,杭州应该学习上海,在钱塘江畔建设自己的陆家嘴CBD。这一大胆的规划,犹如南美雨林里扑展双翅的蝴蝶掀起的一股飓风,彻底改变了杭州沿袭上千年的格局与气质。

2001年3月,萧山、余杭“撤市设区”并入杭州市,杭州市区土地面积、经济总量、人口规模一跃成为长三角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同年7月,杭州大剧院破土动工,钱江新城建设正式启动。这两项魄力惊人的创举,是杭州布局跨江发展的“先手棋”,为杭州打造世界一流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书写了扉页,翻开了杭州从“西湖时代”到“钱江时代”的崭新篇章。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八八战略”中指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这条高度凝练的开放战略,为杭州进一步打开城市格局、持续扩大开放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城市东扩、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江滩沙地崛起高楼、鱼塘菜地化为绿地、新城隧道开通、“日月同辉”闪耀、“天圆地方”亮颜……杭州城市的繁华之音,在钱塘江畔逐渐奏响。

2012年11月24日,杭城市民期盼已久的杭州地铁一号线正式运营。海棠红的列车,带着车头那张暖意浓浓的笑脸,穿越钱江两岸,串联起杭州的“一主三副”。时间改变了距离,萧山、滨江、九堡、下沙、临平,有地铁的地方都不再是郊区。如今,杭州12条地铁线路贯通,总里程达516公里,居全国第六,真正成为了一座“轨道上的城市”。

地铁是杭州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建设世界名城的“助推器”,而杭州东站的开通,真正打开了杭州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东大门。十年来,杭州东站铁路到发客流量达9.4亿人次,日均客流38万人次,稳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二。如今,杭州西站迎客,与杭州东站、杭州站、杭州南站构建起四通八达的铁路枢纽;运河二通道通航,贯通省内航道形成高等级内河水运网;萧山国际机场三期启用,架起杭州与世界的“空中桥梁”……一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冉冉升起。

亚运会的成功申办和G20峰会的成功召开,让杭州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富阳和临安撤市建区后,杭州城市发展空间再次大幅度拓展,一跃成为长三角市区陆域面积最大城市。后G20时代,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杭州揽江入怀,从“跨江发展”到“拥江发展”的战略转变,更是气度的再次打开,积极参与和引领“大湾区、大花园、大都市区”建设。

每一座世界名城,都有一条伟大中轴。20年,钱塘江从“城边江”变为“城中江”,擘画出未来发展的伟大中轴,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向世界走去。

 

心态开放,潮涌奔竞纳百川

沿着西湖一路漫步,湖光山色、一览无余。2002年10月1日,西湖拆掉围栏,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引起了国内外瞩目。免费开放的背后,是杭州一直以来还湖于民的梦想,是杭州人大气开放、海纳宾朋的态度。

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光免费,西湖边还增设长椅供市民和游客休息,公共厕所全部24小时免费开放,相继设立志愿者微笑服务亭,为游客提供导览图、公益伞、医药箱、轮椅、婴儿车等免费服务。在不同时节,游客还能在西湖边收获“免费凉茶”“免费腊八粥”等惊喜。2007年,杭州发起“将西湖让给外地游客”倡议,此后每年“五一”“十一”黄金周,杭州市民错峰出行、让路让景,让外地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西湖、西溪湿地大批景点免费、博物馆免费、名人故居免费……“免费杭州”吸引了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22年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杭州游客满意度蝉联两年全国第一。2017年9月,杭州入选全球15个旅游最佳实践样本城市。2023年2月,世界旅游联盟总部落户萧山湘湖。

杭州有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豪气。2007年,杭州都市圈起步建设,最早只有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兄弟”。2018年,衢州市、黄山市的加入,让杭州都市圈成为了一个横跨浙皖两省的大“朋友圈”。在杭州上班的诸暨人,可以每天乘坐“西施号”高铁穿梭于两地之间;想要去海宁观潮或者游览绍兴古城,乘坐地铁就可以直达;德清居民拿着“杭州通·都市圈德清卡”,在杭州也可乘坐地铁和公交;乘坐“最美高铁”杭黄高铁出游,从杭州到黄山一路都是名山大川……杭州都市圈不但是“幸福同城圈”,也是“发展同心圈”。2022年,杭州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39698亿元,占全国3.3%,人口经济活力居全国主要都市圈前列,成为长三角的金南翼。

杭州有一种“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志气。一座恢宏大气的国际博览中心、一场精致华美的《最忆是杭州》演出、一份份别具匠心的城市礼品、一道道惊艳味蕾的杭帮美食……G20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堪称一次完美的胜利。古今交融的杭州,让世界看见了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力量。G20杭州峰会闭幕的9月5日,也被设立为杭州永久性节日“国际日”。

2017年“韵味杭州”城市形象宣传片在不到一个半月时间内,全球收看量达5.42亿人次。在“后峰会、前亚运”的窗口期,杭州扶摇直上、乘风破浪,开设城市形象海外社交账Hangzhoufeel(韵味杭州),全天候向中央外文媒体、境外主流媒体和国际社交媒体推送“杭州好故事”。美国《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德国《南德意志报》等境外媒体,都相继刊登了“杭州”的介绍。

“相信自己会成为一名杭州通,希望把家人带到这座城市。”第一次来杭州参加国际网球邀请赛的“瑞士球王”费德勒,用他的独特魅力点燃了“小莲花”和杭州球迷的激情。世锦赛、世俱杯、杭马……越来越多顶级赛事落户杭州。近日,首届国际皮划艇超级杯官宣将于2024年10月在杭州举办。“后亚运时代”,杭州“不待扬鞭自奋蹄”地扬帆起航,驶向“国际赛事之城”。

 

经济开放,锦绣繁华新都会

红色鳞纹墙砖引人注目、标志性红毯铺垫舒适氛围、展架上鞋履包袋风格多元,诞生于法国巴黎的顶级品牌ChristianLouboutin(路铂廷)浙江首店,于今年3月在湖滨银泰in77璀璨开幕,引发粉丝追捧。同在3月,“浙江人1年花18亿买香奈儿”的话题登上热搜。这18亿元的销量来自杭州大厦香奈儿精品店。杭州大厦总经理表示,尽管香奈儿价格一再上涨,每当新品发售时门口仍大排长龙。仅2022年杭州大厦年中店庆首日,香奈儿销售额就逼近3000万元。

开业于2010年的杭州大厦香奈儿精品店是浙江首店。近两年,意大利奢侈品牌RODOLFOZENGARINI、瑞典奢侈品牌AcneStudios、美国极限服饰品牌VOLCOM等国际大牌首店相继入驻杭州大厦、万象城、湖滨银泰in77。据杭州市商务局不完全统计,2022年,杭州26个商场共引入各类首店322家,其中,中国首店53家,数量仅次于上海。除41个中国品牌外,其余都是国际品牌。开放度高、包容性强、营商环境好的杭州,日渐构筑高层次、高能级的“首店矩阵”,营造一座具有烟火气、书卷气、艺术气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杭州不仅是商业热土,也是投资者的乐园。乘着经济全球化的东风,杭州坚定地拥抱开放型经济,吸引了一大批外资企业涌入,一同共享杭州发展机遇。作为杭州较早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松下带动了马达、洗衣机、智能马桶盖等20多个相关供应链企业聚集下沙,逐渐形成松下产业链集群。目前,下沙基地是松下全球最大的洗衣机生产基地,每年仅洗衣机年产量就接近300万台。

今年,松下又在杭州完成新一轮增资,将电饭煲生产线从日本转到杭州。“这次增资后,杭州不仅是松下在华家电事业的制造中心,还是松下家电全球创新中心。”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总裁、CEO堂埜茂表示松下在杭州加码,是一个慎重的选择。

与松下一样看好杭州的,还有世界著名汽车品牌保时捷。宝爱捷(中国)汽车投资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KerstinNemeth说:“杭州是我们在华最大的单一城市市场,我们将继续加大在杭投资。”作为生活杭州十年的“新杭州人”,Nemeth亲身体会到杭州越来越国际化和多元化。

外资是一座城市开放水平的风向标,而杭州是许多跨国公司眼中理想的投资目的地。据商务部公布数据,今年1-5月,杭州市实际利用外资38.63亿美元,同比增长22.62%,高于全国、全省增幅。而过去两年,杭州实际利用外资排名全国第五。

数字经济拉近了杭州与世界的距离,让合作由树状走向网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以来,杭州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以“民相亲”助力“国相交”,在经贸互通、创业创新、文教互联、城市治理、民生改善、乡村建设等诸多领域开展交流合作。2015年,杭州获批设立全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17年6月,“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秘书处永久落户杭州。越来越多杭州企业借船出海,扩大世界“朋友圈”,一条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从杭州出发通往世界。

城市的气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姿态。在杭州,得以看见未来。不同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杭州走出了一条不逊色于山水的独特开放之路。一座国际范、时尚潮、江南韵、未来感的人间新天堂,正在书写“最忆杭州”的新诗篇。

 

 

 

 

 

 

匠心凝萃,智造强国显担当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三

/任日莹

 

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到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再到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试点、全国首批“千兆城市”……20年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杭州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式发展,并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加快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能源等五大产业生态圈,抢占制造业“智高点”。

 

转型:老牌制造企业焕发新生

杭州,从制造业起步。

2002年7月18日,杭州首次召开全市“工业兴市”大会,集中出台六个支持工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擂响了“工业兴市”的隆隆战鼓。

彼时的杭州,得益于市场化改革红利,已然在制造业的各个领域积累天然优势,多种所有制经济也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往后多年,第二产业在杭州GDP所占比重稳步增长,工业产值增速每年达10%以上。

“要进一步引进循环经济理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环保产业上大踏步发展”。2003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杭州钢铁厂调研时,充分肯定了杭钢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也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鼎盛时期的杭钢半山钢铁基地,形成了400万吨生产规模。记忆里,工人们往返于毗邻的厂区、宿舍、商店所构成的生活圈,是那个年代工人阶级的骄傲与自豪。回望过去20年的产业变迁,曾几何时,杭钢、杭氧、杭汽轮、杭锅等工业大厂几乎占据杭州经济的“半壁江山”。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杭州工业企业遭受严峻考验。与此同时,产业规划不合理、布局单一等短板开始显露,制约着杭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年底,杭钢半山钢铁基地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正式关停。

“杭钢怎样转型?下一步做什么?”杭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利明直言,这是当时摆在杭钢人面前的最大难题。

曾经矗立城市主城区的生产企业,变成早已腾空的厂房。关停后的杭钢,审时度势选择保留了1743亩土地、40多万平方米厂房、部分能耗指标和变电所,着手布局数字科技产业。

2018年,杭钢成立总规模100亿元的“1+X”模式转型升级产业基金。其中的“X”,一支为浙江杭钢环保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投向环保技术与装备、水污染处理、大气污染治理等相关领域;一支为浙江杭钢数字经济产业基金,主要投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领域,服务于杭钢半山数字经济产业基地。

一手抓环保,一手玩转数字,从“炼钢”到“炼数”,是这家老牌制造企业在关停半山钢铁基地后,逐步探索出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不仅仅是杭钢,以杭钢、杭氧、杭汽轮、杭锅等为代表的其它老牌制造企业,都经历过这样的转型“阵痛”。

杭氧于更早的2003年提出整体搬迁设想,2009年实施搬迁。14年前的杭氧老厂区生产的最大空分设备只有4万等级,如今在杭氧临安制造基地空分厂,最大空分设备已达到12万等级,产能最高制氧容量较2009年提高了1倍以上。其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语。

回望破除桎梏、杀出重围的杭汽轮发展史,它也曾仅凭着一台类似吊机的设备、独轮车等简单生产工具,建起了汽轮机厂。2003年,也是杭汽轮改革史上的关键一年。与三菱重工合作生产的首台燃气轮机出厂,标志着公司制造史上的“新纪元”。2017年,杭汽轮完成与西门子技术转让协议的最终谈判与签约,全面开启中小型燃气轮机配套国产化工程。2020年12月,杭汽轮研制出全球功率最大驱动用工业汽轮机,创下国际首台套新纪录。

时代已至,不可逆转。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让越来越多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沿着工业化、城市化、数字化、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在数字赋能、绿色转型中焕发新生,赢得信息化带动的未来新型工业化先机。

 

 

起跑:“新制造业计划”引领高质量成长

工业1.0的机械化,工业2.0的电动化,工业3.0的自动化,工业4.0的智能化。短短数百年间,全球传统制造业不断面临种种挑战。

每一次的产业转型,都是一次区域的大洗牌。过去几十年,实现快速工业化飞跃的众多城市,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大赢家”。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兴起,各大城市闻风而动。

与国内其他同等GDP体量的城市相比,杭州的工业基础并不算出色。胜在这座城市善于发挥城市基因的先天优势。2015年,杭州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达58.2%,成为全国第十个迈进“万亿”方阵的城市经济体。同一时期,“智造”开始登上杭州历史舞台,诞生了一批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的智造企业。

“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永远,只有一个跟着时代发展的企业才能生存。”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水福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1981年,西子生产出第一台电梯,完成了当时很多人眼里“不可能”的事,正式进入中国工业制造领域。后几年,中国电梯行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却备受高度依赖进口零部件等品牌公信力的困扰。二十多年来,身处其中的西子奥的斯电梯却摆脱困境,成长迅速。从立体车库、地铁盾构机到进军航空零部件等实体产业,拥有全球领先的每6.8秒生产一块厅门板的“厅门自动化流水线”,今天西子的每一台电梯从设计、制造、安装、运行都能实现全过程的信息可视化。

“创新”同样贯穿老板电器发展始末。1979年以油烟机发家的老板电器,在今天创造了“中国新厨房”的顶层设计。2015年,老板电器建成行业首个数字化智能制造基地,2020年底建成行业首个无人工厂。在老板电器的工厂里,“九天中枢数字平台”的“大脑”能分析处理工厂全部284台自动化设备、上万个点位的实时数据,帮助不同设备间自主地协调运作、灵活响应。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9年10月,杭州正式提出“新制造业计划”,首次将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列为高质量发展“双引擎”,再造杭州发展之势。阿里云、菜鸟物流、达摩院,阿里巴巴十多年来在数字新基建上的积累,让杭州拥有“新制造”的最佳基因。同年,杭州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杭州制造飞速发展的20年,我们感受着其生命力的变化。在“互联网+”、数字化等力量的推动作用下,一批专注于某一行业的制造企业成为行业龙头,展示着杭州“智造”的工匠精神。此后,迅速崛起的信息经济,造就了杭州经济不一样的“加速度”。

 

 

追风:“未来工厂”与未来理想

智能制造产业究竟会迎来怎样的未来?是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键词的叠加。

走进杭州市萧山区紫光股份信息通信产品未来工厂,听不到机器轰隆声,看不到漫天粉尘和忙碌的工人,“聪明”的机器已经能自己干活了。在这里,AI检测设备能够以43000个点位的成像和分析,精准把控产品质量,并实现老化测试、印刷及贴片工艺等关键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智能化“工业4.0”生产基地的魅力,一览无遗。

“未来工厂”实现了人与机器的相互合作,在科技不断革新的今天,其应用领域正不断扩大。正如《“未来工厂”建设导则》所定义:是广泛应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革新生产方式,引领新智造发展的现代化工厂。而身处时代前沿的企业主体也越来越明白,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一个选项,更可能在未来竞争中决定企业命运。

数据显示,我国智能工厂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到了9519亿元,预计到2025年,智慧工厂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超1.4万亿元。“十四五”规划中,已明确将制造业优化升级作为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技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其中,建设智能制造工厂是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关键一步。

2012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机器换人”,提倡用机器替代简单、重复、高强度、高风险的岗位,同时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2020年,浙江省经信厅印发的《浙江省培育建设“未来工厂”试行方案》提出,从2020年起,每年探索培育建设10家左右“未来工厂”。

目前,杭州拥有16家省级“未来工厂”;2021年,杭州市“未来工厂”评定,共有48家企业上榜,包括“链主工厂”5家、“智能工厂”18家、“数字化车间”25家,2022年,新增评定58家。

2023年3月,杭州发布《杭州市“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杭州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规模达110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规模达5500亿元,高端装备产业生态圈规模达11000亿元,新材料产业生态圈规模达3300亿元,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规模达3300亿元,培育世界一流企业3家左右。

有理论认为,经过四个阶段的人类工业在工业4.0阶段,人力会被概念化。人与机器、虚拟电子物理体系的分工是:人类设计产品并决定产品规则和参数,机器基于这些指令、触发,比对路径并选择、优化生产。

谁能实现更高效、更低成本的生产,就将拥有该产业领域的优先发展权。显然,杭州又已先行一步。

从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到“新制造业计划”,从“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到“未来工厂”……20年来,杭州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道路,从“制造”迈向“智造”。而这股强劲、充沛的“杭州力量”仍在持续发光发热。

 

 

和美乡村,“千万工程”绘新图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四

/章湧

 

统筹城乡发展,主战场在乡村,解决“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

“要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部署推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自此吹响了杭州高质量推进乡村建设、高水平推进城乡共美共富的号角。

20年来,杭州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深入践行“八八战略”,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杭州1.6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铺陈开来。

 

 

从整洁到美丽

“千万工程”内涵不断深化

杭州是浙江省“千万工程”的重要策源地和实践地。2002年12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萧山区梅林村调研时强调“要建设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小康示范村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蓝图开始孕育。2003年,浙江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同年,杭州的配套工程“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启动,“干净有序”成为乡村环境的标配。

如今,走进闻名遐迩的下姜村,绿树掩映溪流环绕,白墙黛瓦错落有致,产业兴旺游人如织……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落后村”“烂污村”“邋遢村”,绿头苍蝇嗡嗡乱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2003年4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来到下姜村,一路上换了3种交通工具。“优质高效、错位发展。”这是20年前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来下姜村时为这个穷困小山村破局给出的“八字锦囊”。此后,习近平同志每次到下姜村,都亲自“把脉开方”——看见当地山林光秃秃的,告诉村民“要给青山留个帽”;看见村里污水横流、蝇虫满天飞,就指导村里建沼气池;得知缺技术缺人才,还给当地派了一位科技特派员……于是,村两委班子以“千万工程”为抓手,凝聚人心、铆足干劲,推出改路、改水、改房、改厕等一系列举措,党员干部率先带头建起沼气池,拆掉危旧房1.66万平方米,村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家乡变近了,告别了山路和轮渡,现在去县城只要四十分钟;家乡变香了,曾经的露天厕所、露天牛棚都不见了,换来的是青草和花香;家乡变绿了,曾经的秃岭荒山、污水横流都不见了,换来的是绿水青山;家乡变美了,曾经的‘土墙房’不见了,房屋美了,道路净了,庭院也漂漂亮亮的。”2018年9月,“千万工程”被联合国授予最高环境奖——“地球卫士奖”。20年来,下姜村的美丽模样已成为诱人风景,携手周边8个村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和下姜村一样,杭州“千万工程”在以基础整治为重点的第一阶段(2003—2010年),共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74个、环境整治村3994个。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杭州立足实际、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深化“千万工程”内涵。

2010年起,在精品引领的第二阶段,杭州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生态保护、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六个一体化”发展,开创形成了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三江两岸”生态综合保护等机制,形成了中心村(193个)、精品村(249个)、风情小镇(29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72个)、美丽乡村精品线路(28条)、美丽乡村精品区块(14个)等美美与共的乡村建设新图景。

2014年,杭州以提高村庄价值为出发点开启全域提升的第三阶段,全域景区化成为深化“千万工程”的目标。通过5年的景区化建设,杭州乡村人居环境实现了全面提升,由点及面,盆景变风景。

第四阶段的“升级版”始于2020年,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杭州坚持以乡村全面振兴为导向,率先开展美丽乡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三村联动”建设,构建“美丽普惠、数字赋能、未来引领”的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平台。目前已启动建设特色村90个、未来乡村145个,培育打造了17个美丽乡村国际旅游体验点。

 

从村美到共富

“钱袋子”鼓起来

要改变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不仅要改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钱袋子”鼓起来。杭州以“千万工程”牵引撬动三农工作,找到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金钥匙”。实施“千万工程”以来的20年,是杭州城乡融合步伐最快的20年。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183元,是2003年的7.87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25缩小至1.71。

远离市中心的萧山区横一村是最早实施“千万工程”的乡村之一,但“村庄美”并没有立马带来“集体富”,到2017年底,村集体经济还只有三十余万元,是区内有名的欠发达村。随着“千万工程”不断深化,横一村瞄准美丽经济做文章,从一只柿子入手,用活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让村庄成为菜园、公园、学园、家园,实现“山水林田村”的价值再造,探索“绿色+农文旅”特色发展模式。

2018年10月,横一村举办了首届梅里方顶柿丰收节,吸引游客3000多人次,一天销出柿子约10000斤,美丽经济初显成效。随后两年,横一村又连续举办梅里方柿节,注入更多时尚和年轻元素。半山腰的柿林中,横一村开出吉柿茶馆,办起了游客接待中心、公共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青年创客中心、农产品展销中心,美丽产业越做越强。2023年3月,横一村上榜2022年度杭州市“争先晋位村(社区)”。

不止横一村,杭州还有许许多多美丽乡村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携手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淳安县临岐镇联合周边三乡组建淳北中药材产业联盟,共建中药材产业链条,打造中药材溯源基地14个,全年中药材交易额达3亿元;萧山区将戴村镇、河上镇、楼塔镇三镇连为一体联动发展,形成山水共连的旅游整体片区,通过水上、陆上多条游线串起三镇文旅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精品路线。

余杭西部,覆盖径山、鸬鸟两镇九村的富美新卷在山水间展开。通过合力深耕数十里林田,两镇将农旅两大主业的总产值推升至20亿元量级,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8万元;形成了“径山茶”和“鸬鸟蜜梨”两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与核心农业集群,推出了“径灵子”“茶小僧”“鳌梨给”等旅游IP与文创产品。

“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杭州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注重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双轮驱动”,建设乡村与经营乡村“同向发力”。以乡村经营理念吸引新农人、新匠人、新头雁,建立村庄经营模式,培育强村公司500家,农创客5128人;挖掘用活农业田园、乡土文化、乡愁乡韵、资产资源,让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培育形成了民宿、农村电商、农业观光、运动康养等一批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创响了禹上田园、富春山居、天目山宝等一批农业区域公共品牌,有效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22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83亿元,经营性收入137亿元,收入总量和村均收入均列全省第一。

 

从硬件到软件

城乡一体化由表及里

乡村和城市的鸿沟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体现在公共服务、公共资源和人才资本等“软件”上。20年来,杭州着力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方面,杭州推进公共服务同标同质,坚持“民呼我为”,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推进教育下乡、医疗下乡,深化城乡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另一方面,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实现低保标准、低边认定标准、低边生活补助和价格补贴标准、孤儿和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全市域统一,全面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同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加快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在西部偏远山区淳安县,依托区县协作、联乡结村等平台,城市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逐步下沉农村。上城-淳安“智慧教育”项目,惠及全县76所学校;省级“医共体”试点县建设纵深推进,公立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提升改造,优质医疗服务来到农民身边……城市与乡村共建共享,越来越多的乡村百姓享受到了城市里的公共服务。

随着数字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更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在以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同时,杭州不断加大乡村建设领域的数字化改革力度,不断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充分释放数字红利,推动乡村建设智慧化转型,加快与城市数字治理衔接。

2019年开始,杭州市建委率先在农村建房管理方面开展数智化探索,打造了农房建设智慧管家系统,逐步实现了服务“一站式”,管理“智慧化”;审批“全在线”,监管“可溯化”;过程“全透明”,平台“系统化”;推进农污治理市、县两级监管平台建设,基本完成省市监管平台的贯通;绿道管家小程序也实现了城乡同步上线、同步应用。

2020年,兼顾政府管理和服务群众两大需求的“乡村小脑”平台开启试点建设。以建德市大洋镇为例,当地通过打造集成式智慧平台,在探索实现农文旅产销闭环的同时,实现大洋城镇管理、生态修复、公共服务、生活圈一体化治理。萧山区瓜沥镇打造的“沥家园”,探索“镇、村、户”三级智慧治理的数字驾驶舱,老百姓可在手机端获取数字身份,通过数字互动、数字公益、数字信用等方式,从志愿服务、垃圾分类、在线学习等途径获取积分,初步形成共治共享的“云上家园”。

经过多轮试点,“乡村小脑”平台不断完善。2022年,杭州风貌“智汇通”乡镇级子平台(乡村小脑)公版正式发布。“城市大脑”在城市自上而下,“乡村小脑”在乡村自下而上。未来,两者或可在技术上通过数据端口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和补充,最终推动杭州数字领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软件的发力端还体现在以党建为引领做深做细做实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新体系,余杭小古城村“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着办”、萧山区“五和众联”等一批基层治理经验逐步形成,广大村民共建共治助共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落地党建联建共富项目849个,打造“共富工坊”709家,带动4.5万农民“家门口”就业。

如今,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不断深入,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越来越多地流向乡村。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愿意在乡间田野逐梦。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他们将现代的经营理念带进乡村,将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从建设美丽乡村到实现美丽经济的转化路径,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向绿而行,诗意栖居在江南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五

/楼玮玥

 

满城山色半城湖,一草一木皆生机。

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杭州统筹推进“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持续深化西湖、西溪、运河、湘湖等综保工程,扎实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设立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生态绿色成为杭州的“大美”底色,“西湖繁星、钱塘碧水、天目叠翠、江南净土”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渐次展开。

 

钱塘潮涌

时代“阵痛”触发生态蝶变

1978年,改革开放如一声春雷,让沉睡的中国在40多年间快速推进工业化,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与此相伴的是城市化的显著提高。据统计,1978至1998年间,我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长到668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率从17.92%上升为30.4%。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变得“剑拔弩张”,其中,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浙江最先感受到了“成长的阵痛”。

2002年6月5日,《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与《2002年杭州市环境状况公报》都提出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从客观事实角度,湖泊进入自然意义上的衰退期,都会出现水体自净能力差、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高的问题。而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西湖,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富营养化的考验。

水质改善迫在眉睫。2002年12月,杭州市启动实施了西湖综合保护湖西一期工程,西湖南线各大公园全部整合打通,这也成了西湖综保工程整整10年的开端;2003年,杨公堤、新湖滨、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建成开放,成为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历年来规模最大的项目;2005年,“两堤三岛”修缮、龙井村整治、龙井寺整治、北山街部分景点建设等八大项目完成,西湖“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新格局基本形成……之后的每一年,西湖综保都在深化。而通过综保工程,西湖水“一月一换”,水质稳定保持三类水体标准,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全湖沉水植被总面积达31.7万平方米,被称为西湖的“水下森林”;景区公共绿地新增100多万平方米,保护修缮、恢复重建了1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西湖变得更生态、更亲民、更有文化、更有品质。

西湖综保工程,是杭州实行“五水共导”的核心部分。自吴越时期,杭州发展出“三面云山一面城”城市形态。2001年,萧山、余杭撤市设区,并入杭州,形成新的杭州行政区划,使杭州从“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时代跨入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钱塘江时代,由此,更密集的城市河道与城市生活交织在了一起。2006年,杭州市提出了“五水共导”的治水引导城市发展战略,以有效改变现代城市不断扩张与自然生态日益萎缩的不利局面,支撑起更具水域环境特色的江南品质之美。

在实施西湖综保工程后,杭州“五水共导”一系列举措接连发力:2004年8月,运河综保工程启动实施,运河两岸两条长达21公里的沿河景观长廊及游步道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05年5月西溪湿地公园一期开园,动植物种类得到恢复和显著增加,湿地内水质从劣Ⅴ类到目前保持Ⅲ类的水质;2007年,“市区河道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通过河道清淤、引配水等手段,实现河道有机更新,构筑起水上交通网络,跨出还河于民的实质性步伐;钱塘江流域实行“禁燃区、禁养区”,搬迁工业企业等,母亲河旧貌换新颜……

由此,与水文化紧密贴合的杭州,通过水环境的创新治理,二十年间,打造城市绿色景观长廊,将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铺就出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全面整治

还群众一片碧水蓝天

2013年1月以来的12天,杭州有7天遭遇雾霾天气。雾霾、PM2.5爆表等字眼,频繁登上2013年互联网各大热搜榜。与之相伴的,是这一年全国20余省市陷入“十面霾伏”。

2013年,某浙商阔别家乡25年后归来,望见河流臭气熏天,气愤之余,发微博悬赏“20万元邀请环保局长下‘黑臭河’”,一时引起网友热议。

两则略带黑色幽默的话题,本质上却是当年民众对加强环境保护的大声疾呼。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年1月,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治水和治霾首度被列入浙江省政府2014年十大民生实事榜单,治霾、治水战斗由此打响。

2014年2月12日,杭州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给我一片蓝天”专题会议举行,政协委员手中传递的话筒,成为当天之江饭店最忙碌的一样东西;也是在这天,杭州提出了治霾“防、治、建、管、倡、保、考”的“七字方针”。随后,2015年5月5日,杭州市政府通过《杭州市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计划》,以治理燃煤烟气、工业废气、车船尾气、扬尘灰气、城乡排气等“五气共治”为核心,谋划开展全市治气综合治理。

“五气共治”的强有力施策,使杭州完成了萧山电厂、半山电厂燃煤机组关停,实现全市燃煤火电机组“清零”,并先后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500余家,关停整治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60家。2015年底前,杭州主城区和七个区、县(市)建成区基本建成“无燃煤区”。同一时间,全市实行机动车增量控制,推进公交车清洁化,截至2016年4月底,实际投入使用纯电动客车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三……

治气的同时,治水也紧锣密鼓地进行。2013年底,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五水共治”。紧接着,杭州接力“五水共导”,出台了《杭州市“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清三河”、“污水零直排”、河湖库塘清污(淤)、小微水体整治、深化“河长制”落实等统筹并进,党员、团员等志愿者纷纷加入其中,全社会都在为下好这盘大棋铆足了劲。

三年间,杭州全市范围黑臭河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至基本为零,富阳、萧山则通过腾退造纸厂、降低印染吨布耗水等举措恢复出原生态的绿色山居场景。三年间,“六江固堤”工程快马加鞭,防洪闭合线的构建,保障着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三年间,杭州全面落实城市节水管理工程,连续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荣誉称号,也通过“上蓄”“中疏”“下排”工程,告别了暴雨导致在家“看海”的烦恼。

面对如此铁腕式的整治水、气环境,杭州不仅没有放缓经济发展速度,反而倒逼了部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了生态经济的发展。2016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开幕式上介绍杭州是“生态文明之都,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

在一系列生态建设“组合拳”之下,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成为常态。2016年杭州成为省会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2017年荣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美丽山水城市”称号,连续八年获美丽浙江考核优秀,连续六年获得省“五水共治”大禹鼎,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市)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12个。

 

阡陌交通

革新城乡出行新潮流

2019年3月26日,央视《新闻联播》点赞了杭州的绿道建设;《人民日报》则以《逢树绕路,遇水搭桥,遍布城乡——杭州绿道串起幸福时光》为题,称赞杭州既有世界遗产,也有各区县市各具特色的绿水青山资源。

杭州的绿道建设,源于2003年。在实施市区河道整治工程过程中,杭州明确了在绿化带内铺设慢行道的建设方针,这也成为杭州绿道建设的前身。二十年间,绿道建设不断发展,但爆发的风口,是在2019年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杭州踏上数字经济浪潮,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被激发、人才不断涌入城市的同时,城市生活节奏也如陀螺般,开始飞速旋转。在这座曾经浪漫繁华的南宋都城里,品茗赏景的“慢生活”,已逐渐成为人们口中的“奢侈品”。

治水治气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空间,同样,条条绿道勾连起自然山水,是为了拥有更好的人居环境,重新掌控“慢生活”的节奏感。随着亚运这一体育盛事的来临,民众健身需求也越来越高,绿道建设也愈发受到关注;新冠疫情的到来,让出行旅游变得日益艰难,绿道因而成为了居民在城市生活中与自然友好互动,进行低碳社交的新兴载体。

2017年5月,《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将绿道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提出到2020年新增绿道2万公里的目标。2019年,杭州出台了《杭州市绿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绿道建设风风火火地在杭城展开。

如今,4700公里绿道串珠成链,城市生态福祉日益凸显,临平山旋转绿道、富春山居绿道、双西绿道等一大批高颜值绿道纷纷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点。

一条条高品质绿道,不仅成为城市居民进行Citywalk、运动社交的时尚新场所,也串联起城乡产业发展的“致富经”。在淳安县,随着淳杨线、汾线绿道、排岭半岛绿道和城市绿道的打通,形成了一条长达140公里的环湖骑行绿道,通过绿道优势,淳安已培育公路自行车、铁人三项、游泳等三项浙江省品牌赛事和千岛湖马拉松一项国家金牌赛事,每年吸引5万余人次参赛,带动消费1.2亿元。

绿道建设,只是杭州主动对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知之深、爱之切,曾55次深入实地考察指导,指出人间天堂是历史留给杭州的一块“金字招牌”。如今,大气开放的杭州,正一步步用好这块“招牌”,在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道路上,呈现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人间天堂新意境。

 

 

 

 

 

 

山海之盟,双向奔赴共富梦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六

/何乐乐

 

杭州之协作,始于结缘,成于共赢。

20年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杭州持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精准发力东西部协作、高质量推进山海协作工程,资金、人才、技术不断涌入曾经的“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有了新技术,农特产品有了新销路,绿水青山间开启一扇扇致富窗,崇山峻岭里蹚出一条条脱贫路……穿越一座座山峦,杭州奏响了一首首协作曲,跨越式发展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从援建到传帮带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发展公共服务

海拔超过4700米的香茂乡,是西藏那曲最为偏远的乡镇之一,受限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当地医疗卫生状况堪忧、教育停滞不前。2003年7月,身着藏族传统服饰的男女老少,站在一座新修葺的楼房面前,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身后的横幅上,“热烈庆祝香茂乡卫生院竣工”的大字喜气洋洋。这份喜悦,来自于杭州第三批援藏干部所作的努力。为改善医疗卫生状况,杭州在罗玛镇、香茂乡、劳麦乡援建了标准卫生院。从此,高原之上筑起了守卫生命的“健康屏障”。

迎来转机的,还有藏北的儿童们。此前,杭州第一批援藏干部、时任那曲县常务副县长姜军,恳切地写了一封信寄回杭州,期盼杭州能够发起公益行动,解决那曲匮乏的教育资金问题。这封来自青藏高原的求援信,点燃了杭城百姓献爱心的热情,短时间内捐款总额便达到225万余元。次年,在孩子们的欢呼雀跃里,10所那曲杭州希望小学落成。

自对口援藏大幕拉开后,一座座杭州援建的学校、卫生院,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走进南疆的和田与阿克苏,也能清晰地感知到杭州留下的深深足迹:位于和田市二环南路106号的社区医疗服务站,由杭州市财政局援建;多浪幼儿园、和田市西湖小学、杭州工业希望小学、阿克苏市高级中学,从牙牙学语的幼儿到中学生,都能沐浴到来自杭州的春风。

从建设学校、卫生院,到添置教材、医疗用品,杭州用心用情不断夯实硬件基础。然而,在基础设施上下了许多功夫后,专业人才的匮乏制约着医疗教育事地薄弱学校、医院实施管理输入、示范引领和培训指导,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于是,一批批来自杭州的优秀教师医生带着使命毅然奔赴。组团式帮扶,一个崭新的名词,浮出水面。

与以往帮扶模式不同,组团式帮扶更具重塑性、更富有深度,由杭州优秀校长或院长引领的团队,汇聚各方力量,按需帮扶,协同用力,专门针对一个贫困县或当地薄弱学校、医院实施管理输入、示范引领和培训指导,教育医疗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3年和2016年,杭州牵手贵州黔东南州和湖北恩施州,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时代楷模”陈立群为代表的支教教师团播撒杭州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医生们开展大病集中救治、临床带教、专题讲座、疑难病例讨论、远程视频交互式会诊等等,在大山深处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从输血到造血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激发产业活力

在浙江地图上连接临安清凉峰镇和苍南大渔镇,西南侧是绵延群山,东北侧是富庶平原。21世纪初,省内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仅占全省10%。

差距即潜力。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支持浙西南山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山海协作工程,应运而生——这是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

山,是纵深腹地,是广阔空间。

2003年起,人才、项目、资金等许多激活发展的要素源源业的发展。于是,一批批来自杭州的优秀教师医生带着使命毅然奔赴。组团式帮扶,一个崭新的名词,浮出水面。

与以往帮扶模式不同,组团式帮扶更具重塑性、更富有深度,由杭州优秀校长或院长引领的团队,汇聚各方力量,按需帮扶,协同用力,专门针对一个贫困县或当不断地从杭州输送至衢州、丽水等地。陆海联动,山海相拥,在2003年召开的杭州-衢州山海协作工程工作座谈会上,现场签约196个合作项目,总投资54.1亿元。这场经济协作活动,相当于衢州20世纪90年代全市招商引资的总和。此后,柯城-余杭山海产业园、龙泉-萧山山海协作产业园等纷纷落地,完整的供应链生态助力产业腾飞。

经济强县结对帮扶山区县,深化协作方式创新,推动结对双方开展产需对接、产用结合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引导技术、资本、市场等与山区生态资源结合。2022年,山区26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04.0亿元,比上年增长4.1%,增速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山,踏上了发展的高速期。

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在援青资金的浇灌和援青干部的牵线搭桥之下,气候寒冷、雨水稀少的青海海西州首府德令哈建起了温室大棚,请来了育苗种花专家,几十万盆摇曳生姿的鲜花,铺砌了芬芳的脱贫路;濒临破产的合作社迎来新生,牧场里的上千头牦牛,踏出了广阔的致富路;茫茫的戈壁滩上,浙江对口援青项目10兆瓦和50兆瓦塔式光热电站相继落地、投入使用,成为追云逐日的靓丽风景线;柴达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试验区浙江工业园德令哈园区建成落地,多家企业入驻园区,民族特色文创产业生根发芽……从“空白村”到风情镇,援青干部与当地群众携手奋进。德令哈,这座诗人海子笔下“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正逐步迈向“金色世界”。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杭州充分将民营经济活跃、旅游产业发达、电商直播发展等优势辐射至帮扶协作地区,输送至千家万户,照亮山间的每一个角落。

在黔东南州,雷山茶在吉利集团的帮扶下迎来华丽转身,先进的生产线助力茶叶深加工,联名故宫文创打造品牌,“久在山中无人知”一跃成为了“福善之事以茗祝”的“宫禧福茶”。在恩施州,旅游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游客一键体验产品预定、攻略参考、咨询服务等等,爱心基金和协作资金共同投资生态文化旅游业,贫困山区变为美丽乡村。在阿克苏,主播们正通过手机向全国各地网友安利着自家产品,依托电商打造农业“孵化器”,小屏幕打开大市场,山货搭上致富快车。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时刻,杭州参与,人民见证。

 

 

从帮扶到共赢

精准发力合作前行奔向共同富裕

2021年5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浙江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的重任。光荣使命之下,浙江把“山海协作”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新时代深化“八八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发挥优势,不断推动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在未来科技城核心位置,衢州海创园二期落地开园;杭州地铁4号线浦沿站附近,“滨泰智谷”科创飞地里,一栋栋科技园拔地而起;西湖淳安消薄飞地千岛湖智邦大厦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从发达地区在欠发达地区设立的传统飞地,到推动山区县与省内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异地产业园区的产业飞地,设立异地科创平台和研发中心的科创飞地,将经济薄弱村复垦出的土地指标或筹集资金通过优质项目入股的消薄飞地。

如今的飞地是一种崭新形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触角直接延伸到了杭州,打开了山区县市集聚高端要素和引进新兴产业的新通道,也为杭州优势产业延伸扩张提供了良好空间支撑。

共赢,正逐渐成为新阶段的主旋律。2021年,杭州的东西部协作调整为四川甘孜州12个县和广元市6个县。嘉陵江畔的“杭州-广元”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现场,杭州向四川广元市的务工者们发出了诚挚邀请,38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一边是用工缺口大的企业,一边是对杭州心生向往的务工者,协作架起了互利共赢的桥梁,实现广元高质量转移就业与杭州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山川情无隔,花开两地芳。杭州与广元结缘已久,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杭州曾经援建广元市青川县。此次结对,再续前缘、亲上加亲。杭州援川干部上街吃米线,因其浙江人的身份,付钱时被暖心店家屡屡拒绝。

酥油茶、青稞饼、牦牛肉等特产琳琅满目,热情的藏族姑娘泡上浓郁的酥油茶,2021文旅市集·杭州奇妙夜亮相的理塘乡村振兴体验馆,仿佛置身“天空之城”体验川西高原少数民族地区和特色文化,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北纬30度的线,连接起了江南水乡杭州与雪域明珠甘孜,出新出彩的文旅交融,推动杭甘交流合作结出更多硕果,描绘合作共赢的美好图景。

当长龙航空的飞机在德令哈上空划出一道弧线,原本最快需要近9个小时的旅程,随着杭州-西宁-德令哈直航航线的开通,缩短至5个多小时。越来越多的杭州游客走进海西,未来也将带动杭企“地瓜经济”的藤蔓在这片土地上茁壮生长。跨越千山万水,年轮更替,书写共赢新篇章。

 

 

 

 

 

 

 

 

 

 

 

 

 

民呼我为,良法善治筑和谐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七

/王幸芳

 

2006年,建设“法治杭州”的决定,开启了杭州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20年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杭州以法治护航幸福生活,以数字法治协同社会治理,既推动着平安法治与民生改善的齐头并进,也以“杭州之治”展现出“中国之治”的深刻内涵。

 

融入数字基因的法治创新

门口亮起“开庭中”的指示牌,正对面是一块大屏幕,原、被告双方通过远程视频参与庭审。伴随着法槌清脆的敲击声,半小时不到,庭审结束了。这样的一幕对杭州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审判第二庭庭长沙丽来说,早已司空见惯。“如果十年前你问我,当事人能不能足不出户就把案子给解决了,我一定觉得你是在开玩笑。”2017年8月1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揭牌,成为中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首创全流程在线诉讼模式,让当事人在线上就可以完成起诉、调解、立案、举证、庭审的诉讼全过程。

“打官司怎么能和网购一样?”在杭州互联网法院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也是前来取经的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际上的法院同仁们最想问的一个问题。经过6年的探索,杭州互联网法院首创异步审理模式,率先把电子证据司法区块链与电子存证平台深度嵌合,探索出在线诉讼、在线调解、在线运行三大规则的杭州解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李林看来,互联网法院的设立不仅有利于深化司法改革,树立司法现代化标杆,还将对传统司法理念和审判方式产生重大变革性影响。

以数字化为牵引,杭州在“互联网+”的模式上创新连连。2018年,杭州互联网公证处揭牌,这是全国首家互联网公证处;2019年,杭州互联网仲裁院成立,这是浙江省首家互联网仲裁院;2020年,杭州推出“非羁码”,在全国率先研发出“非羁押人员数字监控系统”;2022年,杭州“依托城市大脑推进法治政府数字化转型”,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除了掀起数字司法领域的革命外,数字化创新也为城市的执法监督贡献了力量。“在数字化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解决问题。”提起数字化带来的改变,杭州市检察院检察技术处有关负责人深有体会。通过研发的“特定行业准入”数字系统,杭州对医疗卫生、食品药品、道路运输、教育培训、养老服务等五大民生公益领域的从业人员有了三色赋码管理,这些行业“进出口”被安全把牢;依托“云啸”平台全量汇聚的23万路视频数据资源,杭州萧山公安分局每天平均发送各类预警信息1000余条,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提供了强大的预测预警能力;依靠“城市大脑”平台,杭州持续深化“互联网+监管”,掌上执法率达99.92%,双随机抽查事项覆盖率达100%……

数字化推动杭州法治建设的前进,也成为重塑市域社会治理的关键力量。拨开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云雾,“互联网+”的创新拳频频在杭州上演并不是偶然。从某种角度看,创新的背后是杭州电子商务之城到数字经济第一城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也是杭州总以改革来回应人民群众多元的法律需求、护航城市美好生活的姿态。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高地

小古城村的樟树不仅枝繁叶茂,树下更是人头攒动、人丁兴旺。“我们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樟树下议事,怎么做民宿、开农家乐、卖土特产,帮助老百姓致富,都是在这里议出来的。”小古城村党委书记林国荣说。2005年1月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小古城村调研,提出“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18年来,小古城村探索出共商共建的“四议六步”民主议事工作法,走出了“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先行实践。

无论是小古城村“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还是富阳“诉警调”联动机制、桐庐“无讼无访村(社区)”、拱墅“红茶议事会”等基层民主实践,背后均是广大群众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不断探寻。早在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中写道:“基层矛盾要用基层民主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重要原则一定要把握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是实现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基层民主越健全,社会就越和谐。”

激活了基层民主实践的一池春水,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立法领域更是润物细无声。每当想起《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采纳了自己提出的4条立法建议,上城区湖滨街道的居民徐伟麟总是感到无比振奋。他也是“湖滨晴雨”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立法信息员,在参与了几次立法征询会后,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此,上城区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认为:“‘湖滨晴雨’基层立法联系点不仅是宣传中国民主法治的一个新窗口、新阵地,更是将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融会贯通,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在杭州,像这样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有26家。从某种意义上看,基层立法联系点更像是百姓与立法机关之间的“直通车”,既可以让立法的“触角”蔓延,也能让地方性法规装满热腾腾的民意。

民主为法治奠定基础,法治为民主提供保障。2021年,全国首例政府规章《杭州市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管理办法》施行,杭州从政府立法层面助推老旧小区加梯。其中加梯听证会制度就是为解决加装电梯工作意见统一难而建立的。这之后,未央村11号杭州市首个举行听证会的加梯项目顺利开工,为全国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民意协调和基层调解工作提供了实践范本。可以说,杭州多形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核心要义就在于人民,为的是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建设各个方面。

 

“中国之治”的杭州逻辑

2006年2月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余杭区闲林镇调研基层法治建设,提出基层工作必须善于在法治轨道上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何聚焦基层治理,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标杆城市?

2018年9月,在浙西北山区的临安板桥镇上田村,诞生了全省首家“微法庭”,这也是共享法庭的雏形。过去,受限于地形、空间、人员等因素,司法服务半径无法进一步突破。而共享法庭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些限制。不需要增设任何人力物力,共享法庭仅从“一块显示屏、一条数据连接线、一台电脑终端”出发,就能让调解指导、网上立案、在线诉讼、普法宣传等司法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上田村党总支书记潘曙龙发出感慨,“共享法庭便捷、高效,老百姓都愿意到这里来解决问题。”

共享法庭,不仅是老百姓家门口的一站式司法服务驿站,更是一项共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杭州在全省率先开发建成集成应用2.0平台,迭代建成“共享法庭”3495个,指导调解79080件次,化解纠纷53498件,发布普法资源12480条,用“小支点”撬动了基层社会“大治理”。如何从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的角度,让这样的基层治理模式登上更大的舞台?如今的共享法庭,早已走出杭州、走出浙江,并在吉林、福建、湖北等多个省市崭露头角。

当居民楼发生一起厨房着火事件,杭州速度能有多快?1分钟响应启动、8分钟到场处置、1小时初次反馈、24小时事件办结……借助“小脑+手脚”,杭州交出一份这样的亮眼成绩单。近年来,杭州迭代升级“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治理体系,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在镇街构建以综合信息指挥室为“小脑”,以综治(执法)、矛调、网格等力量为“手脚”的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实现了基层治理的跨越式发展。

伴随着“四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的探索,杭州全社会的法治氛围也愈加浓厚。在小古城村,借助法律顾问全覆盖工作的推进,依法办事的理念已经根植人心。村里人一旦遇到问题了,首先想到的是去找法律顾问。2016年,“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成立。如今,杭州遍布43个首批市级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让法治宣传教育更加普遍、更加广泛……

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八八战略”下的法治,是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底层逻辑,是绘制城市市域治理的平安底色,更是通往现代化“中国之治”的杭州答案。

 

 

 

文脉赓续,独特韵味熠古今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八

/张佳瑶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杭州的文化传承作出重要指示,擘画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蓝图。“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杭州始终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上走在前列,全方位展现着历史与现实交汇、现实为未来注解的东方文化魅力。

 

应保尽保

人文灵魂逐步复苏

杭州,有着8000年文明史和5000年建城史,“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格局下,埋藏着众多文化遗存。历史建筑犹如璀璨的明珠,是杭州历史文化的“根”和“魂”。

然而,曾经的杭州差点痛失这颗明珠。20世纪90年代,为了摘掉“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这顶帽子,杭州启动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作。在推土机的轰鸣下,古街老店不断坍塌,传统民居被“抹平”,杭城的韵味逐渐消逝。

从清河坊的“拆”到“不拆”,再到“保护性修建”,杭州从“弯路”中觉醒。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城市的“根”和“魂”。杭州摒弃了一直以来“拆老城、建新城”的模式,确立了“保老城、建新城”的模式,以及“保护优先、应保尽保”“排查前置”等机制,一旦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发现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先予保护,再行论证。

一座清河坊,半部杭州史。修旧如旧的清河坊,保留了清末民初杭州城市风貌的特色,成为杭州最重要的人文街区之一。胡庆余堂、方回春堂、万隆火腿庄等百年老店人流不断,以王星记、张小泉为代表的非遗“老字号”生意兴隆,南宋御街、城隍阁等人文景观再添皇城韵味,南宋时期杭州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的盛况重现眼前。

清河坊的成功“保护性修建”,让杭州找到了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有机更新融合发展的独特模式。2005年,杭州成立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领导小组,全面启动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经过多年摸索,杭州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三个层面对城市文脉进行空间重塑,实现了从单纯的功能规划、物质空间规划到发展型规划、文化引领型规划的转变。

对历史文化名城最好的保护,就是找到合理的利用方式,“用起来”才能“保起来”。杭州立足文脉传承与现代经济价值提升,成功探索出功能延续、商业开发、创新创意、文化展示等历史建筑“活化新生”模式。2017年,杭州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借此契机,杭州又探索出历史建筑“排查推荐-预备名录-基础管理-建筑修缮-日常维保-活化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杭州自2005年启动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以来,抢救性保护了历史文化街区28处,其中15处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1677处,其中37处上升为文保单位。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工程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如今,历史建筑写入新时代的注脚,蝶变为人文天地。在杭丝联改造的创意产业园、南山路206号改造的咖啡馆、湖边邨历史建筑群变身的精品酒店里,人文创意正蓬勃涌动。古韵犹在、新意盎然。在这场新与旧的博弈、破与立的对抗中,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被一步步激活、点燃。

 

三处世遗

千年文脉正在赓续

2019年7月6日,随着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锤定音,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杭州成为拥有三处世界遗产的城市。

如果说西湖人文景观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典范,大运河是凝结着古人智慧结晶的伟大工程,那么良渚古城遗址就是一块可以丈量中华文明的标尺——它不仅定义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时间坐标,也让中华文明拥有了一块与古埃及、古美索布达米亚、古印度文明遗址并列的文明高地。

时光追溯回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来到良渚调研,他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吹响了对良渚遗址保护管理和推进申遗工作的“集结号”。从那时起,良渚遗址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形成了立法、规划、建设、环境整治等全方位展开的工作格局。2007年,格局完整、规模宏大的“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重现人间;2008年,良渚博物院向社会开放;2009年至2015年,由11条水坝组成、控制范围100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显露真容……良渚遗址的考古和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文明火种绵延,历史昭示未来。为了守住这道文明火光,杭州不仅在一锹一铲中追寻文明来源的答案,更站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接续文化使命中作出创新解读。2023年,“良渚文化大走廊”正式启动,这条串联起径山、良渚、运河等关键节点的大走廊成为杭州建设世界文化遗产群落最重要的文化标识之一。

当良渚与亚运相遇,五千年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杭州再次交汇出文明的火光。从亚运会吉祥物“琮琮”到亚运会火炬“薪火”,再到亚运会奖牌“湖山”,良渚玉琮的元素无处不在。来自五千年前的深厚文明,正通过亚运这扇窗口,向世界展现杭州的气韵文脉。

2023年6月15日,杭州亚运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亚运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成功采集。来自五千年的文明火光,辉映着亚运未来。赓续不竭的体育精神和亚运命运共同体的美好信念,正从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传向世界。

火种引领长路,文明见证征途。从西湖、大运河到良渚,一处处世遗成为杭州最靓丽的人文名片,一道道文明的曙光奏出最美的人文乐章,杭州将继续高水平打造“三世遗”城市。

 

古今辉映

宋韵绽放名城华彩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的习近平曾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提到:“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

宋韵文化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从2005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启动到2020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5周年座谈会,从收录1500件宋画精品的《宋画全集》到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浙江持续擦亮宋韵文化金名片。

江南形胜,南宋梦寻。如何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作为承袭宋韵文化之大成、宋韵遗存最富集的杭州,用实际行动在“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上落下重重一子。

2022年7月30日,一个崭新的文化地标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附近亮相,这就是杭州国家版本馆。它不仅是珍藏着浩瀚典籍的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更是独具宋韵美学的园林建筑。从“南园北馆、馆园一体”的格局到园景互融、多重院落的设计,宋韵文化的“掩映之美”尽显。

几个月后,随着一抹红墙的出圈,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正式与世人见面。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是依托德寿宫遗址原址,以遗址本体及出土文物的保护、研究、收藏和展示为主,同时展示南宋历史文化和文物遗产的遗址专题博物馆。以德寿宫为原点出发步行15分钟,可以画出一个涵盖南宋御街、清河坊、五柳巷历史街区等风格互补的历史建筑群落的同心圆。在这个“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同心圆里,宋韵文化有了集中展示的空间基础。

随着宋韵文化的回归,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宋式美学生活方式成为杭城当下的新潮流,“风雅处处是寻常”在街头小巷尽情演绎。凤凰山麓下,南宋皇城遗址里游人如织;径山寺庙里,游客正学《梦华录》中的赵盼儿点茶;西子湖畔,双“Yun”合璧的宋“潮”运动会精彩上演,舞龙、射礼、蹴鞠……亚运与宋韵迸发出别样的火花。

杭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不断通过解码宋韵文化、延续宋韵基因、守护宋韵文脉持续深入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熠熠生辉。

栉风沐雨20年,历史底蕴和弄潮精神彼此赋能,激活了镌刻在杭州这座“华贵天城”中美丽而隽永的文化基因。文化产业发展迭代升级,数字内容、影视生产、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现代演艺等行业蓬勃发展、优势凸显;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中国网络作家村、中国网络文学周、网络文学研究院影响力持续放大;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提升,农村文化礼堂、“杭州书房”、“文化管家”等惠民服务创新不断……“八八战略”深深铭刻在杭州的一个个文化地标上,书写在杭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让杭州在世界坐标体系中,发出杭州声音,讲好杭州故事。

 

 

“一流杭州”锦绣繁华新天堂

 

/韩一丹

 

 

“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杭州,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对于杭州,习近平同志知之深、爱之切,曾先后55次深入实地考察调研,寄予“四个杭州、四个一流”的殷切期望,赋予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的城市定位,指导推动“八八战略”在杭州的深入实践,为杭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一座国际范、时尚潮、江南韵、未来感的人间新天堂正跃然升起。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捷表示:迈向新时代新征程,杭州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在“八八战略”指引下继续团结奋斗,强力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以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激发新动能、释放新活力,扎实推进“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系列变革性实践,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浙江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中展现头雁风采,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

 

古今辉映,彰显东方文化魅力

6月15日,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亚运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成功采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之光,穿过岁月时空,点燃新时代的亚运圣火,赓续不竭的体育精神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美好信念,从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传向世界、爱达未来。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烟柳画桥、十万人家……千百年来,杭州以“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享誉四方,勾留下无数文人墨客,营造出世代名城繁华。历史文化名城,是刻在杭州骨子里的印记。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杭州的文化传承、遗产保护、城市建设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擘画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蓝图。

2002年,西湖成为国内首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西湖和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启动,从那时起,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将西湖和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提升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从此,游人多了一处“世外桃源”;2005年,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实施,形成了以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有机更新融合发展的“杭州模式”,城市记忆得以保留,名城韵味愈发浓郁。

2011年以来,西湖、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先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三世遗”城市;设立“良渚日”和“西湖日”,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实施,西湖龙井和径山茶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人类非遗”,杭州再次奏响古今辉映的交响乐章……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从抢救性保护到有机更新,再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在杭州被一步步激活点燃!

拥有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动漫之都、世界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等“金名片”,典籍中的杭州、文物中的杭州、遗迹中的杭州、创意中的杭州,全方位展现着历史与现实交汇、现实为未来注解的东方文化魅力。

 

拥抱数字,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ChatGPT横空出世,让人工智能站到了时代“风口”。6月10日,2023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在杭开幕,中国工程院戴琼海院士、麻省理工学院MaxTegmark教授等40位中外院士领衔近300位产学研专家,共话人工智能和相关领域未来发展。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杭州是最早“拥抱”数字的城市之一。2003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杭州调研时,为“天堂”杭州调整内涵:过去是“风景天堂”“西湖天堂”,下一步是“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

2006年,锚定“天堂硅谷”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2012年,成为全国首个免费开放Wi-Fi的城市;2013年,全国首个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中国(杭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园;2014年,加快发展信息经济和智慧应用的“一号工程”正式拉开大幕……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杭州在全国率先布局数字经济,勇当开路先锋。

“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在杭州点击鼠标,联通的是整个世界。”2016年9月3日,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如此推介杭州。

牢记嘱托,杭州更加坚定有力地向着“数字经济第一城”高歌猛进:培育了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全国知名特色小镇;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汇集了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及2个大科学装置的城西科创大走廊孕育而生;培育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网易等一批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成功打造智能物联、智能制造、智能健康等标志性产业集群;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连续20年居全国第1;人才净流入率连续6年居全国第1;创新指数位居全球100个科技集群第14位……杭州综合实力争先进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指数不断攀升、内外循环深度融入、“双创”氛围日益浓厚,辐射出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

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从2100亿元起步,2015年一跃成为全国第10个突破万亿元的城市。2022年达18753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4、副省级城市第5、大中城市第9。2022年,杭州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1.6万亿元,实现增加值507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超过27%,占全省比重57%。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成为发展主旋律,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让万物和谐生长,滋养出杭州活跃的市场、富足的生活、活力的气质。钱塘自古繁华,而今更胜辉煌!

 

向绿而行,绘就幸福生活底色

6月12日深夜,巴黎传来消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5次会议审议,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22日—27日在中国杭州举办。这将是此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也是首次在亚太地区举办。在MAB专家看来,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杭州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

绿,是杭州的底色,从西湖、西溪到“三江两岸”,绵延三百多公里的生态长廊,让市民移步见绿;绿,是杭州的风尚,公共自行车、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水上巴士,让出行变成风景;绿,是杭州的活力,推进低碳产业蓬勃发展,让城市更具魅力。

2006年,杭州以“五水共导”为治水理念引导城市发展,将江、河、湖、海、溪“五水贯通”,让杭州成为了一座浸润人文底蕴的“东方威尼斯”。以“五水共导”为主题的杭州馆,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为最佳城市实践馆,向世界展现了杭州“傍水而居、滨水而憩、依水而作”的美好生活。

2014年以来,杭州通过“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等组合拳,让碧水蓝天重现“天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桂冠不绝而来。成为省会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成为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持续居全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首位……“绿色”绘就了杭州城市幸福生活的生态底色。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考察时强调,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统筹全域推进,85%以上乡村建成为美丽乡村;累计建成绿道约4700公里,基本实现“主城范围5分钟可达绿道网”;千岛湖配供水工程顺利通水,市区居民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农夫山泉”;建成四级生态规划体系,是全国最早编制生态文明规划的副省级城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个……20年来,杭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的殷殷嘱托,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奋力推进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的生动实践。一幅“西湖繁星、钱塘碧水、天目叠翠、江南净土”的新画卷,在杭州大地渐次展开。

 

大气开放,绽放名城的国际范

阿里系、浙商系、海归系、浙大系,一直以来被誉为杭州创新创业“新四军”,然而近两年来,还有一支队伍日益崛起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外国创业者。

瑞士小伙Lucas,中文名叫鸿志远,2007年从瑞士日内瓦来到了“东方日内瓦”杭州。16年里,他从一名银行工作者成长为两家创业公司的CEO。他创办的Nihub,成为为海外创业者提供资源整合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在中国落地和孵化企业项目的创新创业平台。默罕默德·萨万是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际知名工程学家。2019年,他带着一支20多人的科研团队加入西湖大学。在他看来,杭州优越的人才生态环境,值得他“万里奔赴”。

随着亚运临近,杭州的外籍人士日益增多。除了创业者,在国际化学校、在医疗服务机构、在志愿服务爱心驿站,都闪动着他们的身影。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的英语口语水平,一批外籍志愿者老师每周五晚上定期开展英语角活动,并为新入住的外国朋友答疑解惑。在他们眼里,杭州宜居的生活环境、开放的人文氛围具有强大的“引力场”,吸引着他们不仅自己扎根杭州,还呼朋唤友“组团”来杭州。

“杭州不应当仅仅是浙江的杭州、中国的杭州,也应当是亚洲的杭州、世界的杭州,杭州要有世界一流的标准、世界一流的业绩、世界一流的胸襟和气魄,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07年,习近平同志就对杭州提出了“四个杭州、四个一流”的殷切期望。

2008年,杭州将建设国际化城市写入城市发展战略,打造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通过加大国际产业合作、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出台国际人才引入政策、举办国际论坛、建设国际机场等举措,逐渐让世界看到这座被马可·波罗誉为“最美丽华贵的天城”,正蝶变为一座“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东方品质之城。

2015年9月16日,杭州获得第19届亚运会举办权,成为继北京和广州之后第三个举办亚运会的中国城市,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杭州。2016年,杭州再次迎来高光时刻,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相聚杭州,共商世界经济合作大计,发表了杭州宣言。G20峰会和亚运会,如同有力的“撬动点”,将杭州迅速推向世界舞台,使杭州的全球知名度得到了“裂变式”提升。杭州将G20杭州峰会闭幕日9月5日,设立为永久性节日“杭州国际日”,一座“别样精彩、独特韵味”的世界名城风采初现。

成为“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牵头城市,入选全球15个旅游最佳实践样本城市、全球百强会议目的地城市、全球首个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云栖大会成为全球数字行业风向标……杭州国际化开放水平大幅跃升,在全球城市指数(GCI)排名由2015年的第113名,快速上升到2022年的第79名,连续8年保持进位态势。历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经受住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考验,杭州开启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征程,将奉献给世界一个锦绣繁华的人间新天堂。

“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从“跨江发展”到“拥江发展”,从“人间天堂”到“峰会之地”“亚运之城”,20年来,杭州的城市格局发生巨变,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全方位跃升。正如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绿水青山的自然风貌、诗画江南的人文底蕴、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杭州吸引着世界对这扇“中国窗口”凝神驻眸。

 

 

 

 

数字聚力,双创天堂竞自由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一

/杨佩佩

 

20年跨越,巨变之中、亦有不变。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赋予浙江一把量身定制的发展“金钥匙”——“八八战略”。理念指引、规划先行、蓝图铺就……20年一以贯之践行“八八战略”,杭州以改革创新之势,转变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蝶变升级,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无限活力,迎来城市全方位深度变革——新兴事物持续井喷、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指数不断攀升。

 

 

筑战略之基

数字布局激发产业活力

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加快,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当时一路领跑的杭州,全市生产总值刚刚突破两千亿大关,但仍面临着市场化程度偏低、外向度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低散乱”等“成长的烦恼”。

2003年4月2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杭州调研时指出,杭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不能简单地搞重工业。他为“天堂”杭州调整内涵:过去是“风景天堂”“西湖天堂”,下一步是“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

高瞻远瞩、举旗定向。这是挺立时代潮头、紧扣时代脉搏的深入研判,透露出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战略敏锐,以全球站位和世界眼光强调进一步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正是这一论断,引领杭州创新发展思路,逐步突出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导向,在全国率先布局数字经济,块状经济向集聚区升格,“低散乱”向“高精尖”升腾,为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塑造了杭州制胜未来的先发优势,全市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2099.77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18753亿元。

世界经济格局,因“数”而变。20年来,杭州不断在数字浪潮中奋楫争先、活力迸发——21世纪初,杭州率先在商务经济领域内对新型贸易方式创新探索、先行先试;2008年5月29日,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授予杭州“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称号;2011年,杭州提出十大特色产业。随后,杭州率先意识到,数字经济不仅自身是新兴产业,而且还能渗透到千行百业,赋能实体经济。于是,杭州在2014年提出以“发展信息经济、推进智慧应用”的“一号工程”,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敏锐地抓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

其力已聚,其势渐成。2018年,杭州提出建设“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向世界宣告发展数字经济优势产业的决心和信心。正是这一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万亿元。

杭州深谙领跑之道,坚信数字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具成长性、爆发力、牵引力的种子。如今,杭州数字产业蓬勃发展、硕果累累:数字安防产业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电商平台交易量和第三方支付能力全国第一,入选全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22年已达5076亿元,占全市GDP的27.1%,占全省比重约57%。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在杭州,在线娱乐、远程医疗、无人酒店等智能化服务新模式蓬勃发展;培育出头部直播电商、多频道网络服务机构70余家,网络零售额年增长率高达20%。而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杭州致力于深化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改造,积极探索“互联网+制造”,率先走出了一条从“机器换人”到“工厂物联网”、再到“企业上云”“ET工业大脑”“未来工厂”驱动的智能制造发展之路,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连续多年全省第一。

发展数字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同强链补链延链,加快形成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2年5月,杭州提出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今年,杭州又发布了《杭州市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当下,杭州正在向“产业集群”发力,做强做优临空经济示范区、城东智造大走廊、“中国视谷”“中国数谷”等产业平台,持续做优做强数字经济,往“高”攀升、向“新”进军、以“融”提效,加快打造产业兴盛的“新天堂”。

 

谋创新之业

筑巢引凤释放双创活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于创新创业,杭州从来都是慷慨的。

贝达药业创始人丁列明,被全中国肺癌患者誉为现实版“药神”。穿越创新药研发的“罗布泊”,做老百姓用得起的靶向药——这段创业传奇,就滋生在杭州这片土地上。

当丁列明回顾自己的创业史,他深感选择在杭州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扎根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择。“2008年,‘埃克替尼’二期临床试验结束准备上三期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我们面临资金周转困境。那时候正是依靠杭州市政府给予的帮助,我们才挺过了最困难的时刻。”

在杭州,只要有梦想,便可以在这片创新沃土上尽享阳光雨露。无数创新企业和创客们在这座造梦之城里扎根生长,书写逐梦的传奇。

依托“政策、人才、平台、资本、环境”五位一体双创生态体系,杭州的土壤有了一种创新赋能的属性,如今平均每天大约诞生700多个市场主体,每100个常住人口中大约就有13个市场主体。截至2022年,杭州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人才、海外人才、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人才在哪里,创新力就在哪里。2018年初,杭州迎来了令人心潮澎湃的国之重器——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CHIEF)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建设,这也意味着浙江省国字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迎来零的突破。

国之重器的所在地——城西科创大走廊,正是杭州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无数“奇迹”诞生于此。这片东西绵延39公里、总面积398平方公里的科创热土,集聚了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西湖大学等重量级的科创重器;吸引了无数高新技术产业,拥有高密度的人才构架,全杭州的“智库”几乎都汇聚于此。高能级平台建设是杭州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之地、全球科技创新版图重要一极的关键基石,城西科创大走廊犹如一把“创新钥匙”,正在激活杭州发展的源动力。

好风景里藏着创新力——以海归系、浙大系、浙商系、阿里系为代表的“新四军”异军突起,成为杭州创新创业的逐梦人;从创业引导基金“四两拨千斤”到民间投资成为杭州投资增长主力军;从初创企业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不断引领行业变革;从众创空间、孵化器到特色小镇,专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呈现“雨林式生态”;从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到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杭州在全省、全国城市竞争格局中的“前列”地位日益凸显。

“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杭州力争将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用于科技投入、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15%以上,率先转入更高水平创新发展轨道,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扬改革之帆

打破梗阻重塑制度活力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改革攻坚是破解和制约创新深化体制机制的“清障车”,而“八八战略”的第一条,便是指向深化改革,强调“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在这浩荡的改革大潮中,杭州无疑是勇向涛头立的“弄潮儿”。构建更高水平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从来路看前路,杭州始终锚定改革目标,起而行之、行而不辍。

“有效市场”要求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和服务要更加到位,而“有为政府”强调刀刃向内,致力破除传统路径依赖、固有惯性思维和体制机制弊端。近年来,杭州改革重心已从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再造上升到环境和制度体系的自我完善,其中营商环境尤为重要。

截至2022年,杭州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已连续20年蝉联全国首位。民营企业活跃的原因是什么?从实践经验来看,营商环境比要素成本更加重要。

近年来,杭州致力于将营商环境做到“顶配”。2021年,杭州成为首批6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杭州连续四年蝉联第一。然而,改善营商环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随着浙江打响“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最多跑一次”和数字化改革,杭州坚持刀刃向内和群众视角,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实现商务成本和交易成本最低,使得民营企业经营业务更加开放;出台全国最优的民营企业发展政策并与时俱进,不仅使杭州成为中小微企业繁殖孵化和蓬勃发展的高地,更是民营企业总部的集聚地;深化资源要素配置改革,抓好“一件事”改革,推动金融、保险及投融资机制改革;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全国“最讲信用的城市”;健全企业、企业家司法权益保护制度和个人声誉产权保护机制;先后研究制定了150项改革任务,包括建设“亲清在线”惠企政策超市,打造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系统,推动涉企信用信息向金融机构依法开放共享……

今年7月1日,《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浙江省域内第一部关于营商环境方面的地方立法。条例不仅为杭州公平、公开、高效、信用、包容的营商环境保驾护航,更是给予各类市场主体一颗发展的“定心丸”。

20年,杭州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人到半山,唯勇者胜”,如今杭州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力全面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杭州发出铿锵誓言,将牢牢牵住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牛鼻子,真刀真枪推进更深层次改革,不断向“力争全国最优、对标国际一流”进发。

拥抱未来,别样精彩国际杭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二

/韩一丹

 

“杭州不应当仅仅是浙江的杭州、中国的杭州,也应当是亚洲的杭州、世界的杭州,杭州要有世界一流的标准,世界一流的业绩,世界一流的胸襟和气魄,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1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为杭州擘画了“四个杭州、四个一流”的大格局。如今,站在钱塘江畔城市阳台,身后是“日月”同辉,南眺是“七星”闪耀,极目开阔,大气磅礴,不由让人感叹:钱江奔涌比肩西湖多娇。

 

格局开放,江河湖山在城中

千百年来,人们来到杭州,总爱围着西湖转。“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州,山水资源得天独厚,但也有着明显的短板。国际上的大都市都是多中心化空间布局,而杭州一直是以西湖为中心“摊大饼”,把城市一圈一圈往外扩。

20世纪90年代,一些城建专家提出,杭州应该学习上海,在钱塘江畔建设自己的陆家嘴CBD。这一大胆的规划,犹如南美雨林里扑展双翅的蝴蝶掀起的一股飓风,彻底改变了杭州沿袭上千年的格局与气质。

2001年3月,萧山、余杭“撤市设区”并入杭州市,杭州市区土地面积、经济总量、人口规模一跃成为长三角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同年7月,杭州大剧院破土动工,钱江新城建设正式启动。这两项魄力惊人的创举,是杭州布局跨江发展的“先手棋”,为杭州打造世界一流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书写了扉页,翻开了杭州从“西湖时代”到“钱江时代”的崭新篇章。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八八战略”中指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这条高度凝练的开放战略,为杭州进一步打开城市格局、持续扩大开放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城市东扩、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江滩沙地崛起高楼、鱼塘菜地化为绿地、新城隧道开通、“日月同辉”闪耀、“天圆地方”亮颜……杭州城市的繁华之音,在钱塘江畔逐渐奏响。

2012年11月24日,杭城市民期盼已久的杭州地铁一号线正式运营。海棠红的列车,带着车头那张暖意浓浓的笑脸,穿越钱江两岸,串联起杭州的“一主三副”。时间改变了距离,萧山、滨江、九堡、下沙、临平,有地铁的地方都不再是郊区。如今,杭州12条地铁线路贯通,总里程达516公里,居全国第六,真正成为了一座“轨道上的城市”。

地铁是杭州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建设世界名城的“助推器”,而杭州东站的开通,真正打开了杭州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东大门。十年来,杭州东站铁路到发客流量达9.4亿人次,日均客流38万人次,稳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二。如今,杭州西站迎客,与杭州东站、杭州站、杭州南站构建起四通八达的铁路枢纽;运河二通道通航,贯通省内航道形成高等级内河水运网;萧山国际机场三期启用,架起杭州与世界的“空中桥梁”……一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冉冉升起。

亚运会的成功申办和G20峰会的成功召开,让杭州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富阳和临安撤市建区后,杭州城市发展空间再次大幅度拓展,一跃成为长三角市区陆域面积最大城市。后G20时代,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杭州揽江入怀,从“跨江发展”到“拥江发展”的战略转变,更是气度的再次打开,积极参与和引领“大湾区、大花园、大都市区”建设。

每一座世界名城,都有一条伟大中轴。20年,钱塘江从“城边江”变为“城中江”,擘画出未来发展的伟大中轴,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向世界走去。

 

心态开放,潮涌奔竞纳百川

沿着西湖一路漫步,湖光山色、一览无余。2002年10月1日,西湖拆掉围栏,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引起了国内外瞩目。免费开放的背后,是杭州一直以来还湖于民的梦想,是杭州人大气开放、海纳宾朋的态度。

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光免费,西湖边还增设长椅供市民和游客休息,公共厕所全部24小时免费开放,相继设立志愿者微笑服务亭,为游客提供导览图、公益伞、医药箱、轮椅、婴儿车等免费服务。在不同时节,游客还能在西湖边收获“免费凉茶”“免费腊八粥”等惊喜。2007年,杭州发起“将西湖让给外地游客”倡议,此后每年“五一”“十一”黄金周,杭州市民错峰出行、让路让景,让外地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西湖、西溪湿地大批景点免费、博物馆免费、名人故居免费……“免费杭州”吸引了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22年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杭州游客满意度蝉联两年全国第一。2017年9月,杭州入选全球15个旅游最佳实践样本城市。2023年2月,世界旅游联盟总部落户萧山湘湖。

杭州有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豪气。2007年,杭州都市圈起步建设,最早只有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兄弟”。2018年,衢州市、黄山市的加入,让杭州都市圈成为了一个横跨浙皖两省的大“朋友圈”。在杭州上班的诸暨人,可以每天乘坐“西施号”高铁穿梭于两地之间;想要去海宁观潮或者游览绍兴古城,乘坐地铁就可以直达;德清居民拿着“杭州通·都市圈德清卡”,在杭州也可乘坐地铁和公交;乘坐“最美高铁”杭黄高铁出游,从杭州到黄山一路都是名山大川……杭州都市圈不但是“幸福同城圈”,也是“发展同心圈”。2022年,杭州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39698亿元,占全国3.3%,人口经济活力居全国主要都市圈前列,成为长三角的金南翼。

杭州有一种“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志气。一座恢宏大气的国际博览中心、一场精致华美的《最忆是杭州》演出、一份份别具匠心的城市礼品、一道道惊艳味蕾的杭帮美食……G20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堪称一次完美的胜利。古今交融的杭州,让世界看见了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力量。G20杭州峰会闭幕的9月5日,也被设立为杭州永久性节日“国际日”。

2017年“韵味杭州”城市形象宣传片在不到一个半月时间内,全球收看量达5.42亿人次。在“后峰会、前亚运”的窗口期,杭州扶摇直上、乘风破浪,开设城市形象海外社交账Hangzhoufeel(韵味杭州),全天候向中央外文媒体、境外主流媒体和国际社交媒体推送“杭州好故事”。美国《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德国《南德意志报》等境外媒体,都相继刊登了“杭州”的介绍。

“相信自己会成为一名杭州通,希望把家人带到这座城市。”第一次来杭州参加国际网球邀请赛的“瑞士球王”费德勒,用他的独特魅力点燃了“小莲花”和杭州球迷的激情。世锦赛、世俱杯、杭马……越来越多顶级赛事落户杭州。近日,首届国际皮划艇超级杯官宣将于2024年10月在杭州举办。“后亚运时代”,杭州“不待扬鞭自奋蹄”地扬帆起航,驶向“国际赛事之城”。

 

经济开放,锦绣繁华新都会

红色鳞纹墙砖引人注目、标志性红毯铺垫舒适氛围、展架上鞋履包袋风格多元,诞生于法国巴黎的顶级品牌ChristianLouboutin(路铂廷)浙江首店,于今年3月在湖滨银泰in77璀璨开幕,引发粉丝追捧。同在3月,“浙江人1年花18亿买香奈儿”的话题登上热搜。这18亿元的销量来自杭州大厦香奈儿精品店。杭州大厦总经理表示,尽管香奈儿价格一再上涨,每当新品发售时门口仍大排长龙。仅2022年杭州大厦年中店庆首日,香奈儿销售额就逼近3000万元。

开业于2010年的杭州大厦香奈儿精品店是浙江首店。近两年,意大利奢侈品牌RODOLFOZENGARINI、瑞典奢侈品牌AcneStudios、美国极限服饰品牌VOLCOM等国际大牌首店相继入驻杭州大厦、万象城、湖滨银泰in77。据杭州市商务局不完全统计,2022年,杭州26个商场共引入各类首店322家,其中,中国首店53家,数量仅次于上海。除41个中国品牌外,其余都是国际品牌。开放度高、包容性强、营商环境好的杭州,日渐构筑高层次、高能级的“首店矩阵”,营造一座具有烟火气、书卷气、艺术气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杭州不仅是商业热土,也是投资者的乐园。乘着经济全球化的东风,杭州坚定地拥抱开放型经济,吸引了一大批外资企业涌入,一同共享杭州发展机遇。作为杭州较早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松下带动了马达、洗衣机、智能马桶盖等20多个相关供应链企业聚集下沙,逐渐形成松下产业链集群。目前,下沙基地是松下全球最大的洗衣机生产基地,每年仅洗衣机年产量就接近300万台。

今年,松下又在杭州完成新一轮增资,将电饭煲生产线从日本转到杭州。“这次增资后,杭州不仅是松下在华家电事业的制造中心,还是松下家电全球创新中心。”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总裁、CEO堂埜茂表示松下在杭州加码,是一个慎重的选择。

与松下一样看好杭州的,还有世界著名汽车品牌保时捷。宝爱捷(中国)汽车投资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KerstinNemeth说:“杭州是我们在华最大的单一城市市场,我们将继续加大在杭投资。”作为生活杭州十年的“新杭州人”,Nemeth亲身体会到杭州越来越国际化和多元化。

外资是一座城市开放水平的风向标,而杭州是许多跨国公司眼中理想的投资目的地。据商务部公布数据,今年1-5月,杭州市实际利用外资38.63亿美元,同比增长22.62%,高于全国、全省增幅。而过去两年,杭州实际利用外资排名全国第五。

数字经济拉近了杭州与世界的距离,让合作由树状走向网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以来,杭州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以“民相亲”助力“国相交”,在经贸互通、创业创新、文教互联、城市治理、民生改善、乡村建设等诸多领域开展交流合作。2015年,杭州获批设立全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17年6月,“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秘书处永久落户杭州。越来越多杭州企业借船出海,扩大世界“朋友圈”,一条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从杭州出发通往世界。

城市的气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姿态。在杭州,得以看见未来。不同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杭州走出了一条不逊色于山水的独特开放之路。一座国际范、时尚潮、江南韵、未来感的人间新天堂,正在书写“最忆杭州”的新诗篇。

 

 

 

 

 

 

匠心凝萃,智造强国显担当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三

/任日莹

 

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到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再到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试点、全国首批“千兆城市”……20年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杭州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式发展,并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加快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能源等五大产业生态圈,抢占制造业“智高点”。

 

转型:老牌制造企业焕发新生

杭州,从制造业起步。

2002年7月18日,杭州首次召开全市“工业兴市”大会,集中出台六个支持工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擂响了“工业兴市”的隆隆战鼓。

彼时的杭州,得益于市场化改革红利,已然在制造业的各个领域积累天然优势,多种所有制经济也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往后多年,第二产业在杭州GDP所占比重稳步增长,工业产值增速每年达10%以上。

“要进一步引进循环经济理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环保产业上大踏步发展”。2003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杭州钢铁厂调研时,充分肯定了杭钢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也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鼎盛时期的杭钢半山钢铁基地,形成了400万吨生产规模。记忆里,工人们往返于毗邻的厂区、宿舍、商店所构成的生活圈,是那个年代工人阶级的骄傲与自豪。回望过去20年的产业变迁,曾几何时,杭钢、杭氧、杭汽轮、杭锅等工业大厂几乎占据杭州经济的“半壁江山”。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杭州工业企业遭受严峻考验。与此同时,产业规划不合理、布局单一等短板开始显露,制约着杭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年底,杭钢半山钢铁基地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正式关停。

“杭钢怎样转型?下一步做什么?”杭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利明直言,这是当时摆在杭钢人面前的最大难题。

曾经矗立城市主城区的生产企业,变成早已腾空的厂房。关停后的杭钢,审时度势选择保留了1743亩土地、40多万平方米厂房、部分能耗指标和变电所,着手布局数字科技产业。

2018年,杭钢成立总规模100亿元的“1+X”模式转型升级产业基金。其中的“X”,一支为浙江杭钢环保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投向环保技术与装备、水污染处理、大气污染治理等相关领域;一支为浙江杭钢数字经济产业基金,主要投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领域,服务于杭钢半山数字经济产业基地。

一手抓环保,一手玩转数字,从“炼钢”到“炼数”,是这家老牌制造企业在关停半山钢铁基地后,逐步探索出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不仅仅是杭钢,以杭钢、杭氧、杭汽轮、杭锅等为代表的其它老牌制造企业,都经历过这样的转型“阵痛”。

杭氧于更早的2003年提出整体搬迁设想,2009年实施搬迁。14年前的杭氧老厂区生产的最大空分设备只有4万等级,如今在杭氧临安制造基地空分厂,最大空分设备已达到12万等级,产能最高制氧容量较2009年提高了1倍以上。其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语。

回望破除桎梏、杀出重围的杭汽轮发展史,它也曾仅凭着一台类似吊机的设备、独轮车等简单生产工具,建起了汽轮机厂。2003年,也是杭汽轮改革史上的关键一年。与三菱重工合作生产的首台燃气轮机出厂,标志着公司制造史上的“新纪元”。2017年,杭汽轮完成与西门子技术转让协议的最终谈判与签约,全面开启中小型燃气轮机配套国产化工程。2020年12月,杭汽轮研制出全球功率最大驱动用工业汽轮机,创下国际首台套新纪录。

时代已至,不可逆转。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让越来越多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沿着工业化、城市化、数字化、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在数字赋能、绿色转型中焕发新生,赢得信息化带动的未来新型工业化先机。

 

 

起跑:“新制造业计划”引领高质量成长

工业1.0的机械化,工业2.0的电动化,工业3.0的自动化,工业4.0的智能化。短短数百年间,全球传统制造业不断面临种种挑战。

每一次的产业转型,都是一次区域的大洗牌。过去几十年,实现快速工业化飞跃的众多城市,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大赢家”。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兴起,各大城市闻风而动。

与国内其他同等GDP体量的城市相比,杭州的工业基础并不算出色。胜在这座城市善于发挥城市基因的先天优势。2015年,杭州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达58.2%,成为全国第十个迈进“万亿”方阵的城市经济体。同一时期,“智造”开始登上杭州历史舞台,诞生了一批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的智造企业。

“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永远,只有一个跟着时代发展的企业才能生存。”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水福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1981年,西子生产出第一台电梯,完成了当时很多人眼里“不可能”的事,正式进入中国工业制造领域。后几年,中国电梯行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却备受高度依赖进口零部件等品牌公信力的困扰。二十多年来,身处其中的西子奥的斯电梯却摆脱困境,成长迅速。从立体车库、地铁盾构机到进军航空零部件等实体产业,拥有全球领先的每6.8秒生产一块厅门板的“厅门自动化流水线”,今天西子的每一台电梯从设计、制造、安装、运行都能实现全过程的信息可视化。

“创新”同样贯穿老板电器发展始末。1979年以油烟机发家的老板电器,在今天创造了“中国新厨房”的顶层设计。2015年,老板电器建成行业首个数字化智能制造基地,2020年底建成行业首个无人工厂。在老板电器的工厂里,“九天中枢数字平台”的“大脑”能分析处理工厂全部284台自动化设备、上万个点位的实时数据,帮助不同设备间自主地协调运作、灵活响应。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9年10月,杭州正式提出“新制造业计划”,首次将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列为高质量发展“双引擎”,再造杭州发展之势。阿里云、菜鸟物流、达摩院,阿里巴巴十多年来在数字新基建上的积累,让杭州拥有“新制造”的最佳基因。同年,杭州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杭州制造飞速发展的20年,我们感受着其生命力的变化。在“互联网+”、数字化等力量的推动作用下,一批专注于某一行业的制造企业成为行业龙头,展示着杭州“智造”的工匠精神。此后,迅速崛起的信息经济,造就了杭州经济不一样的“加速度”。

 

 

追风:“未来工厂”与未来理想

智能制造产业究竟会迎来怎样的未来?是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键词的叠加。

走进杭州市萧山区紫光股份信息通信产品未来工厂,听不到机器轰隆声,看不到漫天粉尘和忙碌的工人,“聪明”的机器已经能自己干活了。在这里,AI检测设备能够以43000个点位的成像和分析,精准把控产品质量,并实现老化测试、印刷及贴片工艺等关键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智能化“工业4.0”生产基地的魅力,一览无遗。

“未来工厂”实现了人与机器的相互合作,在科技不断革新的今天,其应用领域正不断扩大。正如《“未来工厂”建设导则》所定义:是广泛应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革新生产方式,引领新智造发展的现代化工厂。而身处时代前沿的企业主体也越来越明白,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一个选项,更可能在未来竞争中决定企业命运。

数据显示,我国智能工厂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到了9519亿元,预计到2025年,智慧工厂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超1.4万亿元。“十四五”规划中,已明确将制造业优化升级作为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技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其中,建设智能制造工厂是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关键一步。

2012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机器换人”,提倡用机器替代简单、重复、高强度、高风险的岗位,同时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2020年,浙江省经信厅印发的《浙江省培育建设“未来工厂”试行方案》提出,从2020年起,每年探索培育建设10家左右“未来工厂”。

目前,杭州拥有16家省级“未来工厂”;2021年,杭州市“未来工厂”评定,共有48家企业上榜,包括“链主工厂”5家、“智能工厂”18家、“数字化车间”25家,2022年,新增评定58家。

2023年3月,杭州发布《杭州市“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杭州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规模达110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规模达5500亿元,高端装备产业生态圈规模达11000亿元,新材料产业生态圈规模达3300亿元,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规模达3300亿元,培育世界一流企业3家左右。

有理论认为,经过四个阶段的人类工业在工业4.0阶段,人力会被概念化。人与机器、虚拟电子物理体系的分工是:人类设计产品并决定产品规则和参数,机器基于这些指令、触发,比对路径并选择、优化生产。

谁能实现更高效、更低成本的生产,就将拥有该产业领域的优先发展权。显然,杭州又已先行一步。

从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到“新制造业计划”,从“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到“未来工厂”……20年来,杭州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道路,从“制造”迈向“智造”。而这股强劲、充沛的“杭州力量”仍在持续发光发热。

 

 

和美乡村,“千万工程”绘新图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四

/章湧

 

统筹城乡发展,主战场在乡村,解决“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

“要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部署推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自此吹响了杭州高质量推进乡村建设、高水平推进城乡共美共富的号角。

20年来,杭州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深入践行“八八战略”,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杭州1.6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铺陈开来。

 

 

从整洁到美丽

“千万工程”内涵不断深化

杭州是浙江省“千万工程”的重要策源地和实践地。2002年12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萧山区梅林村调研时强调“要建设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小康示范村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蓝图开始孕育。2003年,浙江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同年,杭州的配套工程“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启动,“干净有序”成为乡村环境的标配。

如今,走进闻名遐迩的下姜村,绿树掩映溪流环绕,白墙黛瓦错落有致,产业兴旺游人如织……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落后村”“烂污村”“邋遢村”,绿头苍蝇嗡嗡乱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2003年4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来到下姜村,一路上换了3种交通工具。“优质高效、错位发展。”这是20年前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来下姜村时为这个穷困小山村破局给出的“八字锦囊”。此后,习近平同志每次到下姜村,都亲自“把脉开方”——看见当地山林光秃秃的,告诉村民“要给青山留个帽”;看见村里污水横流、蝇虫满天飞,就指导村里建沼气池;得知缺技术缺人才,还给当地派了一位科技特派员……于是,村两委班子以“千万工程”为抓手,凝聚人心、铆足干劲,推出改路、改水、改房、改厕等一系列举措,党员干部率先带头建起沼气池,拆掉危旧房1.66万平方米,村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家乡变近了,告别了山路和轮渡,现在去县城只要四十分钟;家乡变香了,曾经的露天厕所、露天牛棚都不见了,换来的是青草和花香;家乡变绿了,曾经的秃岭荒山、污水横流都不见了,换来的是绿水青山;家乡变美了,曾经的‘土墙房’不见了,房屋美了,道路净了,庭院也漂漂亮亮的。”2018年9月,“千万工程”被联合国授予最高环境奖——“地球卫士奖”。20年来,下姜村的美丽模样已成为诱人风景,携手周边8个村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和下姜村一样,杭州“千万工程”在以基础整治为重点的第一阶段(2003—2010年),共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74个、环境整治村3994个。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杭州立足实际、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深化“千万工程”内涵。

2010年起,在精品引领的第二阶段,杭州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生态保护、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六个一体化”发展,开创形成了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三江两岸”生态综合保护等机制,形成了中心村(193个)、精品村(249个)、风情小镇(29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72个)、美丽乡村精品线路(28条)、美丽乡村精品区块(14个)等美美与共的乡村建设新图景。

2014年,杭州以提高村庄价值为出发点开启全域提升的第三阶段,全域景区化成为深化“千万工程”的目标。通过5年的景区化建设,杭州乡村人居环境实现了全面提升,由点及面,盆景变风景。

第四阶段的“升级版”始于2020年,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杭州坚持以乡村全面振兴为导向,率先开展美丽乡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三村联动”建设,构建“美丽普惠、数字赋能、未来引领”的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平台。目前已启动建设特色村90个、未来乡村145个,培育打造了17个美丽乡村国际旅游体验点。

 

从村美到共富

“钱袋子”鼓起来

要改变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不仅要改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钱袋子”鼓起来。杭州以“千万工程”牵引撬动三农工作,找到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金钥匙”。实施“千万工程”以来的20年,是杭州城乡融合步伐最快的20年。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183元,是2003年的7.87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25缩小至1.71。

远离市中心的萧山区横一村是最早实施“千万工程”的乡村之一,但“村庄美”并没有立马带来“集体富”,到2017年底,村集体经济还只有三十余万元,是区内有名的欠发达村。随着“千万工程”不断深化,横一村瞄准美丽经济做文章,从一只柿子入手,用活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让村庄成为菜园、公园、学园、家园,实现“山水林田村”的价值再造,探索“绿色+农文旅”特色发展模式。

2018年10月,横一村举办了首届梅里方顶柿丰收节,吸引游客3000多人次,一天销出柿子约10000斤,美丽经济初显成效。随后两年,横一村又连续举办梅里方柿节,注入更多时尚和年轻元素。半山腰的柿林中,横一村开出吉柿茶馆,办起了游客接待中心、公共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青年创客中心、农产品展销中心,美丽产业越做越强。2023年3月,横一村上榜2022年度杭州市“争先晋位村(社区)”。

不止横一村,杭州还有许许多多美丽乡村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携手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淳安县临岐镇联合周边三乡组建淳北中药材产业联盟,共建中药材产业链条,打造中药材溯源基地14个,全年中药材交易额达3亿元;萧山区将戴村镇、河上镇、楼塔镇三镇连为一体联动发展,形成山水共连的旅游整体片区,通过水上、陆上多条游线串起三镇文旅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精品路线。

余杭西部,覆盖径山、鸬鸟两镇九村的富美新卷在山水间展开。通过合力深耕数十里林田,两镇将农旅两大主业的总产值推升至20亿元量级,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8万元;形成了“径山茶”和“鸬鸟蜜梨”两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与核心农业集群,推出了“径灵子”“茶小僧”“鳌梨给”等旅游IP与文创产品。

“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杭州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注重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双轮驱动”,建设乡村与经营乡村“同向发力”。以乡村经营理念吸引新农人、新匠人、新头雁,建立村庄经营模式,培育强村公司500家,农创客5128人;挖掘用活农业田园、乡土文化、乡愁乡韵、资产资源,让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培育形成了民宿、农村电商、农业观光、运动康养等一批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创响了禹上田园、富春山居、天目山宝等一批农业区域公共品牌,有效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22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83亿元,经营性收入137亿元,收入总量和村均收入均列全省第一。

 

从硬件到软件

城乡一体化由表及里

乡村和城市的鸿沟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体现在公共服务、公共资源和人才资本等“软件”上。20年来,杭州着力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方面,杭州推进公共服务同标同质,坚持“民呼我为”,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推进教育下乡、医疗下乡,深化城乡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另一方面,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实现低保标准、低边认定标准、低边生活补助和价格补贴标准、孤儿和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全市域统一,全面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同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加快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在西部偏远山区淳安县,依托区县协作、联乡结村等平台,城市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逐步下沉农村。上城-淳安“智慧教育”项目,惠及全县76所学校;省级“医共体”试点县建设纵深推进,公立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提升改造,优质医疗服务来到农民身边……城市与乡村共建共享,越来越多的乡村百姓享受到了城市里的公共服务。

随着数字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更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在以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同时,杭州不断加大乡村建设领域的数字化改革力度,不断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充分释放数字红利,推动乡村建设智慧化转型,加快与城市数字治理衔接。

2019年开始,杭州市建委率先在农村建房管理方面开展数智化探索,打造了农房建设智慧管家系统,逐步实现了服务“一站式”,管理“智慧化”;审批“全在线”,监管“可溯化”;过程“全透明”,平台“系统化”;推进农污治理市、县两级监管平台建设,基本完成省市监管平台的贯通;绿道管家小程序也实现了城乡同步上线、同步应用。

2020年,兼顾政府管理和服务群众两大需求的“乡村小脑”平台开启试点建设。以建德市大洋镇为例,当地通过打造集成式智慧平台,在探索实现农文旅产销闭环的同时,实现大洋城镇管理、生态修复、公共服务、生活圈一体化治理。萧山区瓜沥镇打造的“沥家园”,探索“镇、村、户”三级智慧治理的数字驾驶舱,老百姓可在手机端获取数字身份,通过数字互动、数字公益、数字信用等方式,从志愿服务、垃圾分类、在线学习等途径获取积分,初步形成共治共享的“云上家园”。

经过多轮试点,“乡村小脑”平台不断完善。2022年,杭州风貌“智汇通”乡镇级子平台(乡村小脑)公版正式发布。“城市大脑”在城市自上而下,“乡村小脑”在乡村自下而上。未来,两者或可在技术上通过数据端口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和补充,最终推动杭州数字领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软件的发力端还体现在以党建为引领做深做细做实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新体系,余杭小古城村“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着办”、萧山区“五和众联”等一批基层治理经验逐步形成,广大村民共建共治助共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落地党建联建共富项目849个,打造“共富工坊”709家,带动4.5万农民“家门口”就业。

如今,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不断深入,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越来越多地流向乡村。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愿意在乡间田野逐梦。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他们将现代的经营理念带进乡村,将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从建设美丽乡村到实现美丽经济的转化路径,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向绿而行,诗意栖居在江南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五

/楼玮玥

 

满城山色半城湖,一草一木皆生机。

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杭州统筹推进“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持续深化西湖、西溪、运河、湘湖等综保工程,扎实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设立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生态绿色成为杭州的“大美”底色,“西湖繁星、钱塘碧水、天目叠翠、江南净土”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渐次展开。

 

钱塘潮涌

时代“阵痛”触发生态蝶变

1978年,改革开放如一声春雷,让沉睡的中国在40多年间快速推进工业化,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与此相伴的是城市化的显著提高。据统计,1978至1998年间,我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长到668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率从17.92%上升为30.4%。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变得“剑拔弩张”,其中,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浙江最先感受到了“成长的阵痛”。

2002年6月5日,《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与《2002年杭州市环境状况公报》都提出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从客观事实角度,湖泊进入自然意义上的衰退期,都会出现水体自净能力差、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高的问题。而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西湖,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富营养化的考验。

水质改善迫在眉睫。2002年12月,杭州市启动实施了西湖综合保护湖西一期工程,西湖南线各大公园全部整合打通,这也成了西湖综保工程整整10年的开端;2003年,杨公堤、新湖滨、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建成开放,成为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历年来规模最大的项目;2005年,“两堤三岛”修缮、龙井村整治、龙井寺整治、北山街部分景点建设等八大项目完成,西湖“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新格局基本形成……之后的每一年,西湖综保都在深化。而通过综保工程,西湖水“一月一换”,水质稳定保持三类水体标准,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全湖沉水植被总面积达31.7万平方米,被称为西湖的“水下森林”;景区公共绿地新增100多万平方米,保护修缮、恢复重建了1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西湖变得更生态、更亲民、更有文化、更有品质。

西湖综保工程,是杭州实行“五水共导”的核心部分。自吴越时期,杭州发展出“三面云山一面城”城市形态。2001年,萧山、余杭撤市设区,并入杭州,形成新的杭州行政区划,使杭州从“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时代跨入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钱塘江时代,由此,更密集的城市河道与城市生活交织在了一起。2006年,杭州市提出了“五水共导”的治水引导城市发展战略,以有效改变现代城市不断扩张与自然生态日益萎缩的不利局面,支撑起更具水域环境特色的江南品质之美。

在实施西湖综保工程后,杭州“五水共导”一系列举措接连发力:2004年8月,运河综保工程启动实施,运河两岸两条长达21公里的沿河景观长廊及游步道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05年5月西溪湿地公园一期开园,动植物种类得到恢复和显著增加,湿地内水质从劣Ⅴ类到目前保持Ⅲ类的水质;2007年,“市区河道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通过河道清淤、引配水等手段,实现河道有机更新,构筑起水上交通网络,跨出还河于民的实质性步伐;钱塘江流域实行“禁燃区、禁养区”,搬迁工业企业等,母亲河旧貌换新颜……

由此,与水文化紧密贴合的杭州,通过水环境的创新治理,二十年间,打造城市绿色景观长廊,将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铺就出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全面整治

还群众一片碧水蓝天

2013年1月以来的12天,杭州有7天遭遇雾霾天气。雾霾、PM2.5爆表等字眼,频繁登上2013年互联网各大热搜榜。与之相伴的,是这一年全国20余省市陷入“十面霾伏”。

2013年,某浙商阔别家乡25年后归来,望见河流臭气熏天,气愤之余,发微博悬赏“20万元邀请环保局长下‘黑臭河’”,一时引起网友热议。

两则略带黑色幽默的话题,本质上却是当年民众对加强环境保护的大声疾呼。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年1月,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治水和治霾首度被列入浙江省政府2014年十大民生实事榜单,治霾、治水战斗由此打响。

2014年2月12日,杭州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给我一片蓝天”专题会议举行,政协委员手中传递的话筒,成为当天之江饭店最忙碌的一样东西;也是在这天,杭州提出了治霾“防、治、建、管、倡、保、考”的“七字方针”。随后,2015年5月5日,杭州市政府通过《杭州市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计划》,以治理燃煤烟气、工业废气、车船尾气、扬尘灰气、城乡排气等“五气共治”为核心,谋划开展全市治气综合治理。

“五气共治”的强有力施策,使杭州完成了萧山电厂、半山电厂燃煤机组关停,实现全市燃煤火电机组“清零”,并先后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500余家,关停整治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60家。2015年底前,杭州主城区和七个区、县(市)建成区基本建成“无燃煤区”。同一时间,全市实行机动车增量控制,推进公交车清洁化,截至2016年4月底,实际投入使用纯电动客车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三……

治气的同时,治水也紧锣密鼓地进行。2013年底,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五水共治”。紧接着,杭州接力“五水共导”,出台了《杭州市“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清三河”、“污水零直排”、河湖库塘清污(淤)、小微水体整治、深化“河长制”落实等统筹并进,党员、团员等志愿者纷纷加入其中,全社会都在为下好这盘大棋铆足了劲。

三年间,杭州全市范围黑臭河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至基本为零,富阳、萧山则通过腾退造纸厂、降低印染吨布耗水等举措恢复出原生态的绿色山居场景。三年间,“六江固堤”工程快马加鞭,防洪闭合线的构建,保障着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三年间,杭州全面落实城市节水管理工程,连续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荣誉称号,也通过“上蓄”“中疏”“下排”工程,告别了暴雨导致在家“看海”的烦恼。

面对如此铁腕式的整治水、气环境,杭州不仅没有放缓经济发展速度,反而倒逼了部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了生态经济的发展。2016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开幕式上介绍杭州是“生态文明之都,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

在一系列生态建设“组合拳”之下,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成为常态。2016年杭州成为省会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2017年荣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美丽山水城市”称号,连续八年获美丽浙江考核优秀,连续六年获得省“五水共治”大禹鼎,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市)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12个。

 

阡陌交通

革新城乡出行新潮流

2019年3月26日,央视《新闻联播》点赞了杭州的绿道建设;《人民日报》则以《逢树绕路,遇水搭桥,遍布城乡——杭州绿道串起幸福时光》为题,称赞杭州既有世界遗产,也有各区县市各具特色的绿水青山资源。

杭州的绿道建设,源于2003年。在实施市区河道整治工程过程中,杭州明确了在绿化带内铺设慢行道的建设方针,这也成为杭州绿道建设的前身。二十年间,绿道建设不断发展,但爆发的风口,是在2019年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杭州踏上数字经济浪潮,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被激发、人才不断涌入城市的同时,城市生活节奏也如陀螺般,开始飞速旋转。在这座曾经浪漫繁华的南宋都城里,品茗赏景的“慢生活”,已逐渐成为人们口中的“奢侈品”。

治水治气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空间,同样,条条绿道勾连起自然山水,是为了拥有更好的人居环境,重新掌控“慢生活”的节奏感。随着亚运这一体育盛事的来临,民众健身需求也越来越高,绿道建设也愈发受到关注;新冠疫情的到来,让出行旅游变得日益艰难,绿道因而成为了居民在城市生活中与自然友好互动,进行低碳社交的新兴载体。

2017年5月,《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将绿道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提出到2020年新增绿道2万公里的目标。2019年,杭州出台了《杭州市绿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绿道建设风风火火地在杭城展开。

如今,4700公里绿道串珠成链,城市生态福祉日益凸显,临平山旋转绿道、富春山居绿道、双西绿道等一大批高颜值绿道纷纷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点。

一条条高品质绿道,不仅成为城市居民进行Citywalk、运动社交的时尚新场所,也串联起城乡产业发展的“致富经”。在淳安县,随着淳杨线、汾线绿道、排岭半岛绿道和城市绿道的打通,形成了一条长达140公里的环湖骑行绿道,通过绿道优势,淳安已培育公路自行车、铁人三项、游泳等三项浙江省品牌赛事和千岛湖马拉松一项国家金牌赛事,每年吸引5万余人次参赛,带动消费1.2亿元。

绿道建设,只是杭州主动对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知之深、爱之切,曾55次深入实地考察指导,指出人间天堂是历史留给杭州的一块“金字招牌”。如今,大气开放的杭州,正一步步用好这块“招牌”,在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道路上,呈现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人间天堂新意境。

 

 

 

 

 

 

山海之盟,双向奔赴共富梦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六

/何乐乐

 

杭州之协作,始于结缘,成于共赢。

20年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杭州持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精准发力东西部协作、高质量推进山海协作工程,资金、人才、技术不断涌入曾经的“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有了新技术,农特产品有了新销路,绿水青山间开启一扇扇致富窗,崇山峻岭里蹚出一条条脱贫路……穿越一座座山峦,杭州奏响了一首首协作曲,跨越式发展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从援建到传帮带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发展公共服务

海拔超过4700米的香茂乡,是西藏那曲最为偏远的乡镇之一,受限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当地医疗卫生状况堪忧、教育停滞不前。2003年7月,身着藏族传统服饰的男女老少,站在一座新修葺的楼房面前,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身后的横幅上,“热烈庆祝香茂乡卫生院竣工”的大字喜气洋洋。这份喜悦,来自于杭州第三批援藏干部所作的努力。为改善医疗卫生状况,杭州在罗玛镇、香茂乡、劳麦乡援建了标准卫生院。从此,高原之上筑起了守卫生命的“健康屏障”。

迎来转机的,还有藏北的儿童们。此前,杭州第一批援藏干部、时任那曲县常务副县长姜军,恳切地写了一封信寄回杭州,期盼杭州能够发起公益行动,解决那曲匮乏的教育资金问题。这封来自青藏高原的求援信,点燃了杭城百姓献爱心的热情,短时间内捐款总额便达到225万余元。次年,在孩子们的欢呼雀跃里,10所那曲杭州希望小学落成。

自对口援藏大幕拉开后,一座座杭州援建的学校、卫生院,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走进南疆的和田与阿克苏,也能清晰地感知到杭州留下的深深足迹:位于和田市二环南路106号的社区医疗服务站,由杭州市财政局援建;多浪幼儿园、和田市西湖小学、杭州工业希望小学、阿克苏市高级中学,从牙牙学语的幼儿到中学生,都能沐浴到来自杭州的春风。

从建设学校、卫生院,到添置教材、医疗用品,杭州用心用情不断夯实硬件基础。然而,在基础设施上下了许多功夫后,专业人才的匮乏制约着医疗教育事地薄弱学校、医院实施管理输入、示范引领和培训指导,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于是,一批批来自杭州的优秀教师医生带着使命毅然奔赴。组团式帮扶,一个崭新的名词,浮出水面。

与以往帮扶模式不同,组团式帮扶更具重塑性、更富有深度,由杭州优秀校长或院长引领的团队,汇聚各方力量,按需帮扶,协同用力,专门针对一个贫困县或当地薄弱学校、医院实施管理输入、示范引领和培训指导,教育医疗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3年和2016年,杭州牵手贵州黔东南州和湖北恩施州,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时代楷模”陈立群为代表的支教教师团播撒杭州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医生们开展大病集中救治、临床带教、专题讲座、疑难病例讨论、远程视频交互式会诊等等,在大山深处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从输血到造血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激发产业活力

在浙江地图上连接临安清凉峰镇和苍南大渔镇,西南侧是绵延群山,东北侧是富庶平原。21世纪初,省内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仅占全省10%。

差距即潜力。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支持浙西南山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山海协作工程,应运而生——这是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

山,是纵深腹地,是广阔空间。

2003年起,人才、项目、资金等许多激活发展的要素源源业的发展。于是,一批批来自杭州的优秀教师医生带着使命毅然奔赴。组团式帮扶,一个崭新的名词,浮出水面。

与以往帮扶模式不同,组团式帮扶更具重塑性、更富有深度,由杭州优秀校长或院长引领的团队,汇聚各方力量,按需帮扶,协同用力,专门针对一个贫困县或当不断地从杭州输送至衢州、丽水等地。陆海联动,山海相拥,在2003年召开的杭州-衢州山海协作工程工作座谈会上,现场签约196个合作项目,总投资54.1亿元。这场经济协作活动,相当于衢州20世纪90年代全市招商引资的总和。此后,柯城-余杭山海产业园、龙泉-萧山山海协作产业园等纷纷落地,完整的供应链生态助力产业腾飞。

经济强县结对帮扶山区县,深化协作方式创新,推动结对双方开展产需对接、产用结合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引导技术、资本、市场等与山区生态资源结合。2022年,山区26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04.0亿元,比上年增长4.1%,增速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山,踏上了发展的高速期。

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在援青资金的浇灌和援青干部的牵线搭桥之下,气候寒冷、雨水稀少的青海海西州首府德令哈建起了温室大棚,请来了育苗种花专家,几十万盆摇曳生姿的鲜花,铺砌了芬芳的脱贫路;濒临破产的合作社迎来新生,牧场里的上千头牦牛,踏出了广阔的致富路;茫茫的戈壁滩上,浙江对口援青项目10兆瓦和50兆瓦塔式光热电站相继落地、投入使用,成为追云逐日的靓丽风景线;柴达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试验区浙江工业园德令哈园区建成落地,多家企业入驻园区,民族特色文创产业生根发芽……从“空白村”到风情镇,援青干部与当地群众携手奋进。德令哈,这座诗人海子笔下“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正逐步迈向“金色世界”。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杭州充分将民营经济活跃、旅游产业发达、电商直播发展等优势辐射至帮扶协作地区,输送至千家万户,照亮山间的每一个角落。

在黔东南州,雷山茶在吉利集团的帮扶下迎来华丽转身,先进的生产线助力茶叶深加工,联名故宫文创打造品牌,“久在山中无人知”一跃成为了“福善之事以茗祝”的“宫禧福茶”。在恩施州,旅游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游客一键体验产品预定、攻略参考、咨询服务等等,爱心基金和协作资金共同投资生态文化旅游业,贫困山区变为美丽乡村。在阿克苏,主播们正通过手机向全国各地网友安利着自家产品,依托电商打造农业“孵化器”,小屏幕打开大市场,山货搭上致富快车。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时刻,杭州参与,人民见证。

 

 

从帮扶到共赢

精准发力合作前行奔向共同富裕

2021年5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浙江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的重任。光荣使命之下,浙江把“山海协作”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新时代深化“八八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发挥优势,不断推动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在未来科技城核心位置,衢州海创园二期落地开园;杭州地铁4号线浦沿站附近,“滨泰智谷”科创飞地里,一栋栋科技园拔地而起;西湖淳安消薄飞地千岛湖智邦大厦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从发达地区在欠发达地区设立的传统飞地,到推动山区县与省内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异地产业园区的产业飞地,设立异地科创平台和研发中心的科创飞地,将经济薄弱村复垦出的土地指标或筹集资金通过优质项目入股的消薄飞地。

如今的飞地是一种崭新形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触角直接延伸到了杭州,打开了山区县市集聚高端要素和引进新兴产业的新通道,也为杭州优势产业延伸扩张提供了良好空间支撑。

共赢,正逐渐成为新阶段的主旋律。2021年,杭州的东西部协作调整为四川甘孜州12个县和广元市6个县。嘉陵江畔的“杭州-广元”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现场,杭州向四川广元市的务工者们发出了诚挚邀请,38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一边是用工缺口大的企业,一边是对杭州心生向往的务工者,协作架起了互利共赢的桥梁,实现广元高质量转移就业与杭州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山川情无隔,花开两地芳。杭州与广元结缘已久,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杭州曾经援建广元市青川县。此次结对,再续前缘、亲上加亲。杭州援川干部上街吃米线,因其浙江人的身份,付钱时被暖心店家屡屡拒绝。

酥油茶、青稞饼、牦牛肉等特产琳琅满目,热情的藏族姑娘泡上浓郁的酥油茶,2021文旅市集·杭州奇妙夜亮相的理塘乡村振兴体验馆,仿佛置身“天空之城”体验川西高原少数民族地区和特色文化,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北纬30度的线,连接起了江南水乡杭州与雪域明珠甘孜,出新出彩的文旅交融,推动杭甘交流合作结出更多硕果,描绘合作共赢的美好图景。

当长龙航空的飞机在德令哈上空划出一道弧线,原本最快需要近9个小时的旅程,随着杭州-西宁-德令哈直航航线的开通,缩短至5个多小时。越来越多的杭州游客走进海西,未来也将带动杭企“地瓜经济”的藤蔓在这片土地上茁壮生长。跨越千山万水,年轮更替,书写共赢新篇章。

 

 

 

 

 

 

 

 

 

 

 

 

 

民呼我为,良法善治筑和谐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七

/王幸芳

 

2006年,建设“法治杭州”的决定,开启了杭州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20年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杭州以法治护航幸福生活,以数字法治协同社会治理,既推动着平安法治与民生改善的齐头并进,也以“杭州之治”展现出“中国之治”的深刻内涵。

 

融入数字基因的法治创新

门口亮起“开庭中”的指示牌,正对面是一块大屏幕,原、被告双方通过远程视频参与庭审。伴随着法槌清脆的敲击声,半小时不到,庭审结束了。这样的一幕对杭州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审判第二庭庭长沙丽来说,早已司空见惯。“如果十年前你问我,当事人能不能足不出户就把案子给解决了,我一定觉得你是在开玩笑。”2017年8月1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揭牌,成为中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首创全流程在线诉讼模式,让当事人在线上就可以完成起诉、调解、立案、举证、庭审的诉讼全过程。

“打官司怎么能和网购一样?”在杭州互联网法院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也是前来取经的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际上的法院同仁们最想问的一个问题。经过6年的探索,杭州互联网法院首创异步审理模式,率先把电子证据司法区块链与电子存证平台深度嵌合,探索出在线诉讼、在线调解、在线运行三大规则的杭州解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李林看来,互联网法院的设立不仅有利于深化司法改革,树立司法现代化标杆,还将对传统司法理念和审判方式产生重大变革性影响。

以数字化为牵引,杭州在“互联网+”的模式上创新连连。2018年,杭州互联网公证处揭牌,这是全国首家互联网公证处;2019年,杭州互联网仲裁院成立,这是浙江省首家互联网仲裁院;2020年,杭州推出“非羁码”,在全国率先研发出“非羁押人员数字监控系统”;2022年,杭州“依托城市大脑推进法治政府数字化转型”,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除了掀起数字司法领域的革命外,数字化创新也为城市的执法监督贡献了力量。“在数字化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解决问题。”提起数字化带来的改变,杭州市检察院检察技术处有关负责人深有体会。通过研发的“特定行业准入”数字系统,杭州对医疗卫生、食品药品、道路运输、教育培训、养老服务等五大民生公益领域的从业人员有了三色赋码管理,这些行业“进出口”被安全把牢;依托“云啸”平台全量汇聚的23万路视频数据资源,杭州萧山公安分局每天平均发送各类预警信息1000余条,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提供了强大的预测预警能力;依靠“城市大脑”平台,杭州持续深化“互联网+监管”,掌上执法率达99.92%,双随机抽查事项覆盖率达100%……

数字化推动杭州法治建设的前进,也成为重塑市域社会治理的关键力量。拨开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云雾,“互联网+”的创新拳频频在杭州上演并不是偶然。从某种角度看,创新的背后是杭州电子商务之城到数字经济第一城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也是杭州总以改革来回应人民群众多元的法律需求、护航城市美好生活的姿态。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高地

小古城村的樟树不仅枝繁叶茂,树下更是人头攒动、人丁兴旺。“我们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樟树下议事,怎么做民宿、开农家乐、卖土特产,帮助老百姓致富,都是在这里议出来的。”小古城村党委书记林国荣说。2005年1月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小古城村调研,提出“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18年来,小古城村探索出共商共建的“四议六步”民主议事工作法,走出了“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先行实践。

无论是小古城村“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还是富阳“诉警调”联动机制、桐庐“无讼无访村(社区)”、拱墅“红茶议事会”等基层民主实践,背后均是广大群众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不断探寻。早在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中写道:“基层矛盾要用基层民主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重要原则一定要把握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是实现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基层民主越健全,社会就越和谐。”

激活了基层民主实践的一池春水,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立法领域更是润物细无声。每当想起《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采纳了自己提出的4条立法建议,上城区湖滨街道的居民徐伟麟总是感到无比振奋。他也是“湖滨晴雨”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立法信息员,在参与了几次立法征询会后,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此,上城区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认为:“‘湖滨晴雨’基层立法联系点不仅是宣传中国民主法治的一个新窗口、新阵地,更是将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融会贯通,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在杭州,像这样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有26家。从某种意义上看,基层立法联系点更像是百姓与立法机关之间的“直通车”,既可以让立法的“触角”蔓延,也能让地方性法规装满热腾腾的民意。

民主为法治奠定基础,法治为民主提供保障。2021年,全国首例政府规章《杭州市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管理办法》施行,杭州从政府立法层面助推老旧小区加梯。其中加梯听证会制度就是为解决加装电梯工作意见统一难而建立的。这之后,未央村11号杭州市首个举行听证会的加梯项目顺利开工,为全国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民意协调和基层调解工作提供了实践范本。可以说,杭州多形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核心要义就在于人民,为的是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建设各个方面。

 

“中国之治”的杭州逻辑

2006年2月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余杭区闲林镇调研基层法治建设,提出基层工作必须善于在法治轨道上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何聚焦基层治理,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标杆城市?

2018年9月,在浙西北山区的临安板桥镇上田村,诞生了全省首家“微法庭”,这也是共享法庭的雏形。过去,受限于地形、空间、人员等因素,司法服务半径无法进一步突破。而共享法庭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些限制。不需要增设任何人力物力,共享法庭仅从“一块显示屏、一条数据连接线、一台电脑终端”出发,就能让调解指导、网上立案、在线诉讼、普法宣传等司法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上田村党总支书记潘曙龙发出感慨,“共享法庭便捷、高效,老百姓都愿意到这里来解决问题。”

共享法庭,不仅是老百姓家门口的一站式司法服务驿站,更是一项共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杭州在全省率先开发建成集成应用2.0平台,迭代建成“共享法庭”3495个,指导调解79080件次,化解纠纷53498件,发布普法资源12480条,用“小支点”撬动了基层社会“大治理”。如何从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的角度,让这样的基层治理模式登上更大的舞台?如今的共享法庭,早已走出杭州、走出浙江,并在吉林、福建、湖北等多个省市崭露头角。

当居民楼发生一起厨房着火事件,杭州速度能有多快?1分钟响应启动、8分钟到场处置、1小时初次反馈、24小时事件办结……借助“小脑+手脚”,杭州交出一份这样的亮眼成绩单。近年来,杭州迭代升级“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治理体系,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在镇街构建以综合信息指挥室为“小脑”,以综治(执法)、矛调、网格等力量为“手脚”的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实现了基层治理的跨越式发展。

伴随着“四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的探索,杭州全社会的法治氛围也愈加浓厚。在小古城村,借助法律顾问全覆盖工作的推进,依法办事的理念已经根植人心。村里人一旦遇到问题了,首先想到的是去找法律顾问。2016年,“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成立。如今,杭州遍布43个首批市级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让法治宣传教育更加普遍、更加广泛……

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八八战略”下的法治,是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底层逻辑,是绘制城市市域治理的平安底色,更是通往现代化“中国之治”的杭州答案。

 

 

 

文脉赓续,独特韵味熠古今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八

/张佳瑶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杭州的文化传承作出重要指示,擘画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蓝图。“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杭州始终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上走在前列,全方位展现着历史与现实交汇、现实为未来注解的东方文化魅力。

 

应保尽保

人文灵魂逐步复苏

杭州,有着8000年文明史和5000年建城史,“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格局下,埋藏着众多文化遗存。历史建筑犹如璀璨的明珠,是杭州历史文化的“根”和“魂”。

然而,曾经的杭州差点痛失这颗明珠。20世纪90年代,为了摘掉“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这顶帽子,杭州启动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作。在推土机的轰鸣下,古街老店不断坍塌,传统民居被“抹平”,杭城的韵味逐渐消逝。

从清河坊的“拆”到“不拆”,再到“保护性修建”,杭州从“弯路”中觉醒。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城市的“根”和“魂”。杭州摒弃了一直以来“拆老城、建新城”的模式,确立了“保老城、建新城”的模式,以及“保护优先、应保尽保”“排查前置”等机制,一旦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发现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先予保护,再行论证。

一座清河坊,半部杭州史。修旧如旧的清河坊,保留了清末民初杭州城市风貌的特色,成为杭州最重要的人文街区之一。胡庆余堂、方回春堂、万隆火腿庄等百年老店人流不断,以王星记、张小泉为代表的非遗“老字号”生意兴隆,南宋御街、城隍阁等人文景观再添皇城韵味,南宋时期杭州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的盛况重现眼前。

清河坊的成功“保护性修建”,让杭州找到了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有机更新融合发展的独特模式。2005年,杭州成立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领导小组,全面启动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经过多年摸索,杭州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三个层面对城市文脉进行空间重塑,实现了从单纯的功能规划、物质空间规划到发展型规划、文化引领型规划的转变。

对历史文化名城最好的保护,就是找到合理的利用方式,“用起来”才能“保起来”。杭州立足文脉传承与现代经济价值提升,成功探索出功能延续、商业开发、创新创意、文化展示等历史建筑“活化新生”模式。2017年,杭州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借此契机,杭州又探索出历史建筑“排查推荐-预备名录-基础管理-建筑修缮-日常维保-活化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杭州自2005年启动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以来,抢救性保护了历史文化街区28处,其中15处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1677处,其中37处上升为文保单位。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工程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如今,历史建筑写入新时代的注脚,蝶变为人文天地。在杭丝联改造的创意产业园、南山路206号改造的咖啡馆、湖边邨历史建筑群变身的精品酒店里,人文创意正蓬勃涌动。古韵犹在、新意盎然。在这场新与旧的博弈、破与立的对抗中,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被一步步激活、点燃。

 

三处世遗

千年文脉正在赓续

2019年7月6日,随着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锤定音,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杭州成为拥有三处世界遗产的城市。

如果说西湖人文景观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典范,大运河是凝结着古人智慧结晶的伟大工程,那么良渚古城遗址就是一块可以丈量中华文明的标尺——它不仅定义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时间坐标,也让中华文明拥有了一块与古埃及、古美索布达米亚、古印度文明遗址并列的文明高地。

时光追溯回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来到良渚调研,他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吹响了对良渚遗址保护管理和推进申遗工作的“集结号”。从那时起,良渚遗址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形成了立法、规划、建设、环境整治等全方位展开的工作格局。2007年,格局完整、规模宏大的“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重现人间;2008年,良渚博物院向社会开放;2009年至2015年,由11条水坝组成、控制范围100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显露真容……良渚遗址的考古和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文明火种绵延,历史昭示未来。为了守住这道文明火光,杭州不仅在一锹一铲中追寻文明来源的答案,更站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接续文化使命中作出创新解读。2023年,“良渚文化大走廊”正式启动,这条串联起径山、良渚、运河等关键节点的大走廊成为杭州建设世界文化遗产群落最重要的文化标识之一。

当良渚与亚运相遇,五千年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杭州再次交汇出文明的火光。从亚运会吉祥物“琮琮”到亚运会火炬“薪火”,再到亚运会奖牌“湖山”,良渚玉琮的元素无处不在。来自五千年前的深厚文明,正通过亚运这扇窗口,向世界展现杭州的气韵文脉。

2023年6月15日,杭州亚运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亚运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成功采集。来自五千年的文明火光,辉映着亚运未来。赓续不竭的体育精神和亚运命运共同体的美好信念,正从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传向世界。

火种引领长路,文明见证征途。从西湖、大运河到良渚,一处处世遗成为杭州最靓丽的人文名片,一道道文明的曙光奏出最美的人文乐章,杭州将继续高水平打造“三世遗”城市。

 

古今辉映

宋韵绽放名城华彩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的习近平曾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提到:“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

宋韵文化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从2005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启动到2020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5周年座谈会,从收录1500件宋画精品的《宋画全集》到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浙江持续擦亮宋韵文化金名片。

江南形胜,南宋梦寻。如何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作为承袭宋韵文化之大成、宋韵遗存最富集的杭州,用实际行动在“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上落下重重一子。

2022年7月30日,一个崭新的文化地标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附近亮相,这就是杭州国家版本馆。它不仅是珍藏着浩瀚典籍的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更是独具宋韵美学的园林建筑。从“南园北馆、馆园一体”的格局到园景互融、多重院落的设计,宋韵文化的“掩映之美”尽显。

几个月后,随着一抹红墙的出圈,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正式与世人见面。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是依托德寿宫遗址原址,以遗址本体及出土文物的保护、研究、收藏和展示为主,同时展示南宋历史文化和文物遗产的遗址专题博物馆。以德寿宫为原点出发步行15分钟,可以画出一个涵盖南宋御街、清河坊、五柳巷历史街区等风格互补的历史建筑群落的同心圆。在这个“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同心圆里,宋韵文化有了集中展示的空间基础。

随着宋韵文化的回归,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宋式美学生活方式成为杭城当下的新潮流,“风雅处处是寻常”在街头小巷尽情演绎。凤凰山麓下,南宋皇城遗址里游人如织;径山寺庙里,游客正学《梦华录》中的赵盼儿点茶;西子湖畔,双“Yun”合璧的宋“潮”运动会精彩上演,舞龙、射礼、蹴鞠……亚运与宋韵迸发出别样的火花。

杭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不断通过解码宋韵文化、延续宋韵基因、守护宋韵文脉持续深入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熠熠生辉。

栉风沐雨20年,历史底蕴和弄潮精神彼此赋能,激活了镌刻在杭州这座“华贵天城”中美丽而隽永的文化基因。文化产业发展迭代升级,数字内容、影视生产、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现代演艺等行业蓬勃发展、优势凸显;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中国网络作家村、中国网络文学周、网络文学研究院影响力持续放大;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提升,农村文化礼堂、“杭州书房”、“文化管家”等惠民服务创新不断……“八八战略”深深铭刻在杭州的一个个文化地标上,书写在杭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让杭州在世界坐标体系中,发出杭州声音,讲好杭州故事。

 

 

《杭州》杂志社 版权所有    开创网络 技术支持    浙ICP备09038607号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E座9F    办公室电话:0571-85175159    E-mail:hangzhoutpw@163.com
Copyright © 2017 Powered by www.pich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杭州杂志”

扫码关注“杭州图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