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共同富裕,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一般而言,拥有较高比例的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因而,通过“扩中”“提低”推进社会结构变革,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就成了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最具标志性的重大任务。对此,杭州市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明确将推进共同富裕列为“七项重点工作”之一,而探索开展“扩中”“提低”改革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
杭州“扩中”“提低”已有较好基础
所谓“ 扩中”“ 提低”,具体而言,是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两者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涉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杭州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一直重视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连续15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扩中”“提低”方面已有较好的实践基础。
推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前提,而民营经济无疑是杭州发展经济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主动力”、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21年,杭州36家民营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19年保持全国城市第一、全省第一。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发布的“2021浙江民营企业200强”榜单显示,2021年浙江民营企业200强中杭企占了64家,领跑全省。民营经济厚实的发展基础,成为杭州扎实推进“扩中”“提低”的源头活水。
▲ 海康威视职工幼儿园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只有居民的稳定就业,才有社会的和谐共富。多年来,杭州一直将稳就业、促就业作为头等民生工作来抓,成效显著。据统计,2020年,杭州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9.05万人,就业总量达到7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4%的低位;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收入比缩小至1.77:1,为近28年最低。由此,在2021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上,杭州蝉联“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奖”。
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橄榄型社会的“安全网”。据统计,2020年,杭州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32.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78.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23.5万人;按户籍人口统计,全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88万人,持证残疾人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此外,2020年,杭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省级统筹,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实行年度统一,医疗救助与基本医保实现一体结算。
推进共同富裕,最大的短板在农村,最大的潜力也在农村。近年来,杭州以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聚焦强村、富民、美环境等关键环节,深入开展“联乡结村”工作,努力解决集体经济消薄、低收入农户增收、美丽城镇建设、乡村人才引留等重要问题,有效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2020年,杭州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经营性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年人均1万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全面清零。这为杭州今后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杭州构建橄榄型社会仍任重道远
有着良好的“扩中”“提低”基础,并不意味着杭州轻轻松松就可以建成橄榄型社会。更何况,“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衡量标准应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进行相应调整。从现实情况看,杭州构建橄榄型社会仍任重道远。
农村地区仍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从统计数据看,杭州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收入虽然远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特别是城乡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依然较大,城镇对城市的承接疏导作用和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东快西慢、东强西弱”的格局依然存在,教育、医疗、养老、健康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城高乡低、城优乡劣”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行政村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消薄增收办法不多;农民就近就业机会偏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打工收入和销售农产品所得收入,经营三产、开办工业企业以及租金收入的占比较低;因灾、因病、因残致贫的低收入农户家庭占比较高,返贫风险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