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辑推荐 > 城市视点 > 正文
专栏 | 在春天的乌镇里,邂逅木心
2021-04-12 09:59:21   浏览次数:923

图片


图片

雨水之中,我在南方。到乌镇去。乌镇有木心的足迹。这个半生流落在外最终回到江南的文人,写下这样的句子:


江南是绿,

石阶也绿,

总像刚下过雨。


乌镇栖满了鱼鳞瓦。我喜欢鱼鳞瓦,这渐渐逝去的事物是最江南的意象。春天到山里去,隔着一条河,看见对岸的山林、炊烟、鱼鳞瓦,就觉得那才是故乡的屋顶。这春雨点点滴滴地落下来,敲打在瓦背上,或者又从屋檐淅淅沥沥成串地落下来,你也一定会觉得,整个江南的乡愁,都在这样的瓦隙间了。


在江南乡间,这样的瓦曾经随处可见,现在渐渐少了。上次到中国美院去看民艺博物馆的展览,发现这座博物馆里居然用了那么多的瓦片。瓦片被设计师做成了建筑的墙,而且是镂空的墙——钢丝索固定着一片片瓦片,构成了外墙的表皮。在那里,瓦片不再是屋顶的一部分,而是墙壁的一部分——远远看去,瓦片就像悬浮的一样,光线透过瓦片与瓦片之间的间隙,在地面投下奇妙的光影。光线朦胧,若隐若现,有若雨后步入竹林,枝叶摇曳,风语轻吟。


鱼鳞瓦适合盛载雨水。在乌镇,一条条深巷,一个个屋檐,都在淅淅沥沥,雨水轻轻浅浅,流淌出一条久远的时间之河。在乌镇,每每行走几步就到了河边,一艘小木船静静停泊在青石板铺设的码头,岸边的柳树稀稀疏疏,仔细打量,它们正冒出嫩绿的黄色。这样的嫩黄,衬在乌黑的鱼鳞瓦背景上,水丝飘摇中益发显得鲜绿,水灵灵的,挂着水珠,将落而未落,被摄影家收入镜头。


在这样的巷子里走一走,就会想起一句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雨水从房檐滴落,脚步在深巷里遗留。乌镇的巷子,跟许多江南的古镇一样,也是细细窄窄,幽幽深深,婉约极了。有一次,我在西溪湿地,也是这样,趁着淡淡幽蓝的夜色走进一条幽深的小巷,一头连着小街,一头曲曲折折,延伸到水边的人家,就那样信步走着,雨丝轻轻地飘着,不用打伞,脚下也仿佛有了古琴的遥遥乐音。


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蒙蒙,雨丝风片,用不了多久,柳絮就开始飘飞。晨光之中,披蓑衣挑担的农民从古镇的一头出现,箩筐里颤悠着自家地里采摘的萝卜与青菜,那萝卜青菜绿意饱满,滴着水珠。


在这样的春雨里去访木心。乌镇的东栅有木心纪念馆,西栅有木心美术馆。收起雨伞,步入安静的美术馆,静静领略先生的心迹。先生1924年出生于乌镇,少年离乡,半生风雨飘摇。1994年,在外漂泊多年的木心先生回到家乡乌镇。只是此时的乌镇,已然不是记忆中的模样。孙家祖屋的后花园建起了一家翻砂轴承厂,匠人与炉火,模糊了昔日的家园印象。



先生写下《乌镇》一文,对乌镇作了告别:“在习惯的概念中,‘故乡’,就是‘最熟识的地方’,而目前我只知地名,对的,方言,没变,此外,一无是处……永别了,我不会再来。”1998年12月,这篇文章发表在台湾《中国时报》。


我到乌镇去过多次,探寻这样一座古镇的故事,我也知道,那时乌镇的总设计师、建设者陈向宏怎样邀请木心回家。2006年,乌镇修缮翻建,在孙家花园的废墟上建起一座二层小楼,老人有感于家乡的诚意与盛情,决定归来,并将其易名为“晚晴小筑”,隐居于此,直到辞世。


木心美术馆漂浮于元宝湖上,建筑与倒影,与自然融为一体。这建筑的形象凝练清俊,像极了年轻时的木心。



“风啊,水啊,一顶桥。”先生晚年,在看过美术馆的草图后,曾留下这样一句话。那天我们在乌镇,在漫天蒙蒙若有若无的雨丝里,看见春天来临,看见石阶一级一级地浓绿起来。

    


作者:周华诚

本文刊登于《杭州》杂志2021年第5期

原文标题:石阶绿

投稿信箱:hangzhouzazhi@163.com

排版编辑:毛婷


《杭州》杂志社 版权所有    开创网络 技术支持    浙ICP备09038607号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E座9F    办公室电话:0571-85175159    E-mail:hangzhoutpw@163.com
Copyright © 2017 Powered by www.pich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杭州杂志”

扫码关注“杭州图片网”